
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表彰大会和招商引资大会的召开,为自治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明了方向。开鲁县要借这次会议的东风,立足实际,找准自身在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找准服务发展大局的着力点,找准拉动地方经济的突破口,坚持县域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抓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转型、就是抓民生的理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社会就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作用,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和通辽市“开放转型、创业富民”决策部署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让非公有制经济“坐正席、唱主角”,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力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到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贺志亮给出如下答案。
一、抓好市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提升
一是抓好龙头企业。依托开鲁县玉米生物科技、新型能源、装备制造、红干椒精深加工、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化工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对利牛生化、玉王生物、百年酒业、昶辉生物等重点龙头企业的生产运营协调、服务和调度,帮助企业解决订单、原料、资金等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重点抓好玉王生物研发中心、昶辉生物院士工作站、利牛生化科研中心等建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好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物流业、商务服务、运输仓储等中小企业。通过众多中小企业集中集聚发展,带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今年实施外引内联工业项目30个,签约额达到300亿元。三是抓好全民创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落实各项创业政策,将500万元创建工作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充分发挥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中心作用,加强对3处创业园区和3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全民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二、抓平台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集约集聚发展
一是加强开鲁工业园区建设。开鲁工业园区规划占地2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2平方公里,二期8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投资5亿元,完成了1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自治区“双百亿工程”重点建设园区、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入驻民营企业55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今年进一步完善园区污水处理、通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高起点规划园区二期建设,提升园区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力争到年底园区内民营企业达到85户,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二是加强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在开鲁工业园区内规划了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政府对孵化基地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入驻企业在土地租金、税费等方面给予一定额度的减免。三是加强全民创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占地590亩,集信息收发、冷冻保鲜、仓储配送、期货交易、金融汇兑、洽谈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红干椒交易市场建设,把开鲁红干椒市场打造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红干椒交易中心。加强开鲁综合物流园区、内蒙古永业集团投资兴建的农资和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古榆园、开鲁牛市改造升级建设。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机械化种植等先进技术,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发展流通、加工等二三产业,培植壮大各类经纪人队伍,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三、抓服务,促进工作作风转变
一是大力招商引资。我县成立4个招商机构进行专业招商,县各大班子领导和部门领导,人人抓招商、包项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拿出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跑招商、抓项目,靠项目谋发展、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惠民生,推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二是制定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上级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意见,成立开鲁县民营经济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开鲁县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实施意见》,出台47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准入难、融资难、注册难、审批难等问题,破除阻碍民营资本投资经营的体制障碍。三是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的创业扶持作用,今年将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00万元。把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牧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范围,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创业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四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落实企业入驻代办、例会、包联“三项制度”,对入驻企业和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政府每月调度一次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进度情况,为企业研究解决项目手续办理、流动资金短缺和生产用电等问题;重点企业都明确一名县处级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套服务班子包联服务;相关部门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严查“三乱”行为,坚决治理吃、拿、卡、要等刁难现象,全面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和罚款;行政审批中心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减化审批程序,推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全方位服务。到2017年,预计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11918户,民营企业达到630家,就业人员3万人以上,年上缴税收超过5亿元,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82%。(记者 王国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