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考老师严查作弊使一些考生和家长未能“得逞”,事后遭到部分家长的围堵和殴打,称这些老师妨害了他们的“公平”。
公平不仅包括正当地分配事物,还涉及正确地评价事物。我们不仅要衡量各种资源的分配结果是否公平,还要考量获取资源的手段是否道德。
考场作弊,自古有之,中外皆然。但无论何时何地,从人们的普遍认知来看,作弊始终是一种见不得光、且见光就会背上一世污名的“地下”活动。
因此,当湖北钟祥部分考生家长喊出“我们要的是公平,不让作弊就没法公平”这样惊世骇俗的话,监考老师遭到非理性的暴力殴打,这种公然“为作弊去污名化”的行径,反映的其实是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以及这些风气背后暗含的扭曲社会心理,对普遍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的又一次挑战和冲击。
“不作弊,不公平”的理由何在?那些家长认为,一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在他们看来,钟祥的税收、钟祥最好的教师都去了武汉“作贡献”,最好的屏蔽仪、最严格的监考老师反而被从武汉调来“对付”钟祥,这对钟祥人是“不公平”的。二是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作弊行为,为什么只盯着钟祥?特别是同样在一个考点,为什么有的考生能作弊,有的却不能?这两种“不公平”相叠加,似乎给了他们与孩子合伙作弊、在考场外上演全武行的“充足理由”。
诚然,当前中国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落差,这造成了城乡学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一现实,让那些家长认为,既然机会不平等,那么我就“想办法”让结果平等。但作弊真的是一种对不公平的纠正吗?恰恰相反,因为作弊,让那些未选择作弊的学生,在没有任何责任的情况下,被置于一个不利的竞争地位,反而造成了另一种不公平。
校正教育资源分配和考试制度中存在的相对不公,其实是能够从制度上找到解决办法的,比如对少数族裔学生、落后地区学生在招生制度上予以倾斜,这些都是有效的补救手段,多年来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通过作弊来“追求公平”,则只是打着公平的旗号来谋求一己私利;失去理智的全武行,其实是投机取巧的肮脏勾当未能得逞后的恼羞成怒。
公平不仅包括正当地分配事物,还涉及正确地评价事物。我们不仅要衡量各种资源的分配结果是否公平,还要考量获取资源的手段是否道德。那些认为“别人能作弊而我不能作弊,所以不公平”的家长,他们完全混淆了公平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种行为的善与恶,并非以其是否普遍来衡量,而是以其本身的好坏来衡量。这就是说,即便全国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作弊现象,也不能证明作弊就是正当的。如果行为本身已经是非道德的,那么再来讨论公平与否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作弊恰恰损害了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诚信。
几十年来,高考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推动教育公平比较有效的手段,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当下贫困学子鲤鱼跃龙门的唯一公平途径,而若高考都被如此玷污,则尚有何公平可言?分析历次的类似事件,可以发现在作弊与否的选择之间,人们常常面临一种无奈的“囚徒困境”——如果别人通过作弊获得好成绩,且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一成本要远低于多年努力学习备考的成本;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不作弊,那么就难免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是作弊从一种个人行为蔓延为一种集体行为甚至是地区性普遍行为的社会心理根源。而要避免这种“囚徒困境”,惟有靠不断完善高考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各种高考腐败,让“害群之马”受到应得的惩处,通过提高作弊行为被发现的几率和受惩处的成本,来防止他人的“眼红”效仿,彻底扭转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