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银行贷款只减不增 借新还旧风险加剧

政府举债,尤其要量力而行

2013年06月24日08:37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国家审计署近日公布对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抽查报告:38475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主体的债务风险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接近审计署的人士介绍,此次以省会城市为样本的地方政府债务摸底,“基本摸清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变化情况,揭示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隐患。”

此前,在2010年春节后,多部委全面排查公布的地方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从资金来源看,八成来自于银行贷款。以江苏为例,当时的平台债务规模在9800亿元左右,占全国近10%,2011年,降了1100多亿元。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负责人表示,江苏经济发达,金融生态环境良好,政府守信,银行业风险管控能力强,平台贷款风险基本可控。到去年,江苏平台户数已降到700多户,贷款余额压缩至8000亿元以内。

现在,地方债务构成中又出现了新情况。在银行贷款只减不增的同时,地方上项目抓发展的热情依然没有减退。新的融资渠道如发债、委托贷款、中期票据、信托、租赁、PE(股权类融资)等风生水起。过去3年间,信托规模从几千亿膨胀到7万亿之巨,各地发行的城投债亦呈井喷之势,每年都在万亿以上,这都成为基建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资金来源。当然,“新一轮举债必须支付15%甚至更高的资金成本,否则根本融不到钱。”一家信托机构的负责人说。

央行近期公布的数据也给予了有力佐证,1-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同比增长52%。但是,信贷增长有限,5月份新增信贷仅6674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已连续3个月下降。省内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负责人称,透过社会融资总量的持续放大看,大量的政府平台通过新的融资工具“借新还旧”,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总体看来,地方债总量还在放大,非银行金融机构正在从银行手上接过旧债,它们之所以敢接手,是因为相信“有政府兜底的隐性担保”,巨额存量债务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轮盘。

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的巨量债务不完全透明,摊子过大负债过度问题开始显现,而不时冒出的“影子银行”更引爆了多起理财产品兑付危机,信托类违约相继出现。审计报告指出,14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期181亿元,其中两个省会城市本级逾期债务率超过10%,潜在风险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为此,地方政府加快了腾挪资产的力度,或通过发新债来进行债务滚存,虽未出现显性的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事件,但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只是在时间上后延了。正如审计报告所指出的,“由于偿债能力不足,一些省会城市本级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5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最高的达38.01%。”

地方负债的偿还主要来自于卖地收入,因而地方债和房地产是一对连体儿,这两方面的问题不仅引起决策层的重视,也引起了一些国际机构的关注。穆迪、惠誉、野村相继发表风险提示报告。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上周委婉地建议“中国应建立透明的地方财政体系”,同时“应当及时处理房地产泡沫”。而此前,“末日博士”鲁比尼称,2013年,中国经济将会因房地产和地方债问题有“大麻烦”。面对这些言之凿凿的警告,不能置若罔闻,掉以轻心,也不能一概斥之为“阴谋论”、“做空论”。做实自己,才不用担心人家“做空”。(记者 陈志龙)

(责编:吴斌、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