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大庆新铁人——记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哈法亚项目部经理李新民(上)

2013年06月24日09:21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李新民在巡查设备。资料照片

有一种事业,注定与繁华城市远离,沙漠、戈壁、深山、荒原是成就事业的舞台,这就是石油勘探开发;有一种人生,注定与轻松舒适无缘,“脏、累、苦、险”是每天工作的写照,这就是石油钻井工人;有一种精神,在上世纪60年代因大庆1205队队长王进喜而传播,激励着百万石油工人,成为中国工人精神内涵的象征,这就是“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跨越国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精神力量。两年前,一家国际著名石油公司将董事会开到了大庆,几十名董事在“铁人”纪念馆参观思考;“铁人精神”穿越时空,代代相传,在不同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始终熠熠生辉。

“新铁人”──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哈法亚项目部经理兼钻井二公司DQ1205队队长、党支部书记李新民,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代表,在他身上,有着激励人心的精神和力量。

创造奇迹的“新铁人”

他,带领大庆1205钻井队累计钻井1800多口,总进尺250多万米,相当于钻透了283座珠穆朗玛峰;他,带领钻井队勇闯苏丹、伊拉克,在海外市场屡建奇功。

李新民,大庆新铁人,是如何创下一个又一个石油钻井奇迹的?

“我196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偏僻农村。1990年中专毕业后,幸运地来到王进喜生前所在的1205队工作,2003年成为1205队第18任队长。23年的时间里,我没有离开过1205队,石油钻井基层队的各种岗位我几乎都干全了。每到一个岗位,我都让自己的技术过硬。”6月20日,记者在采访“新铁人”李新民时,他用朴实的话语概括了自己20多年的工作历程。

身材敦实、语言朴实、目光沉稳,很多石油人说,李新民与铁人王进喜有着极高的“相似度”,都是当之无愧的“硬汉”。

“23年的时间里,我在国内工作了16年,在海外工作了7年。我最深的感受是,国内打井要有一股劲,一股不服输的劲;国外打井要争一口气,为国争光的气。”李新民说。

从蛮荒的松嫩平原,到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李新民的钻井队一次又一次面临复杂的情况,但让他无比自豪的是:“我带的队伍没有一个人在井上操作时受过伤,没有出过一次安全事故。”

作为铁人队的带头人,在苦脏累活面前,李新民总是抢在先;遇到危险和困难,他总是冲在前。担任队长以来,李新民每年有270多天盯守在井上,有2800多小时跟班作业。

2004年1月,在1205队钻井进尺向200万米大关突破的关键时刻,井架立管游壬刺漏,如果不及时修复将造成卡钻的严重事故。李新民系上安全带爬上井架,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风中进行应急处理。戴手套用不上力,他就甩掉手套。20多分钟后,故障排除了,而他的双手冻僵了。

作为队长,李新民始终认为钻井要苦干,更要巧干。掌握钻井新工艺、新技术,是他永远追求的目标。

在李新民的带领下,1205钻井队不断创造新辉煌。2003年,首次打出丛式定向井;2006年,以提前20天的战绩,完成了大庆油田首口长水平段取心井施工任务,成为一支具备多种井型施工能力的钢铁钻井队。

2006年3月,李新民带领1205队进入苏丹。在5年多时间里,先后创出23项高指标和新纪录,两度获得苏丹政府授予钻井施工队伍的最高荣誉“PDOC杯”。

2010年10月,中国石油中标伊拉克战后石油第一标,李新民被选派到哈法亚油田,负责大庆钻井项目。由于连年战乱,伊拉克油田设备毁坏严重,许多油井只有30多年前粗略勘探的地质资料。他组织团队成员查找资料,分析地质情况,加强与甲方的技术交流,认真落实施工方案,每天穿着20多斤重的防弹背心,戴着重重的钢盔,在拿着冲锋枪的安保人员的护送下,坐上防弹汽车,往返于工地。他们的队伍只用47天就成功打完3167米的水平井,比设计节省了19天,一举创出哈法亚地区的钻井新纪录,为哈法亚油田提前15个月完成一期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在国内打井创纪录,到勇闯海外立标杆,我们用实际行动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用业绩证明铁人队伍用在哪儿都是一块好钢。”李新民告诉记者。

“新铁人”是如何炼成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许多艰难的时刻,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李新民,用他非凡的毅力和勇气,将一个个艰难的时刻变成了一个个展示能力的辉煌瞬间。

“不怕困难,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这是中石油伊拉克公司哈法亚项目现场副总经理韩飞对李新民最深刻的印象。

回忆自己20多年的工作经历,李新民有几个刻骨铭心的时刻。

“1990年6月,刚走出校门来到1205队时,工具都是几十斤上百斤。我身体单薄,力气小,再加上技术要领掌握不到位,每次打大钳都扣不上3个牙儿。当时班组经常搞竞赛,有一次我替师傅上台打大钳,却怎么也扣不上,只能羞愧地走下钻台。”说起当初的尴尬场景,李新民脸上还微微泛红。

“从那以后,每次一甩完钻杆,我就上钻台练习打大钳,一次不成十次,十次不成百次,胳膊抡肿了,手磨出了血泡。经过千百次的苦练,终于全面掌握了操作要领,打大钳一把成。”仅一年,李新民就掌握了钻井队6个操作岗位的全部技能,成为“全能选手”。

“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老队长王进喜的遗愿。为了准备“走出去”,李新民组建“青工岗位技校”。英语水平“零基础”的李新民,像铁人当年“识字搬山”一样,用4个月“超人”般的学习震撼着每一个人。培训结束时,项目组12名队员全部通过了出国前的审核考试。

2006年2月,多年战乱的苏丹,是1205队征战国外第一站。“到苏丹的前5个月,是我有生以来最苦最难的5个月,铺盖卷没打开过,没脱过衣服睡过囫囵觉。”李新民告诉记者。

一到苏丹港,李新民的心就揪了起来:板房的门掉了,设备被海水严重浸泡,挂满盐霜。500多个部件、上百部设备、上千吨钻具,平常需要十几个人,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清点搬运完。他们天天吃住在现场,加班加点。最终6个人只用了6天,就完成了任务,创造了苏丹港人数最少、用时最短的清关纪录。

但到了井场,还没等喘口气,难题又来了:三台柴油发电机,两台被海水严重腐蚀,钻机无法开钻。这时距合同规定的开钻日期也只有14天了。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新民联系了在苏丹的所有中国钻井队,终于找到了一台准备大修的同品牌发电机,然后四处奔波修理找配件。

在被称作“世界火炉”的苏丹,从早到晚都在蒸桑拿,一天喝上十七八瓶水都不用上厕所,都变成汗水蒸发了。井场上到处都是铁家伙,手一握,就烫起泡。晚上开了灯,周围黑压压、密密麻麻都是蚊虫,有时遮挡得灯光都透不出来。蚊虫从领口、袖口钻进来,爬到哪里都是一溜血泡。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大家几乎24小时连轴转,千方百计修好了发电机,海外第一口井如期开钻了。

战后的伊拉克,到处都是战争的场景。2010年10月,李新民从巴格达机场到油田的路上看到,到处是坦克残骸、被炸飞的轮胎,还有一排排土袋子垒出的隔离带,刷着红漆的那一侧就是还没清理的雷区,石油钻井场从外到内设了五道防护措施。即使这样,危险还是时有发生。有一次,一组倒班队友在途中,一枚火箭弹穿车而过,在不远处爆炸,险些车毁人亡。

“现在想来是挺危险的,但当时我们的脑子里只有打井,怎么想办法克服苦难,怎么快打井,感觉不到害怕。”李新民带领项目部创出了钻井周期最短、机械钻速最快等19项伊拉克钻井新纪录。

“我的梦想很简单”

身在国外,他更加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爱国;走出国门,他更加体会到找油的艰辛。“我为祖国献石油”,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要付出智慧和汗水,乃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苏丹和伊拉克,很多家庭都有枪,所以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李新民告诉记者。

2007年一个晚上,李新民在苏丹油田现场突然听到动静,赶紧从窗缝往外看,几十名武装分子端着枪,直奔井场冲来,他迅速组织大家跑进集装箱,在里面呆了整整一天一夜才脱险。

“50%是一个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的红线,目前我国已经达到近60%。去苏丹,去伊拉克钻井,再危险我们也得去。因为国家缺油,这是我们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李新民说,“不论是生命禁区,还是技术极限,都挡不住石油人的脚步。”

“说起心中的梦想,我没有想那么多,作为石油工人,我就是要把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当钻工,我就要当一名合格的钻工。当平台经理,我就是要把平台的每个工人都带好。”虽然在钻井平台上和海外险恶的环境下面无惧色,但被记者团团围住采访的李新民显然并不喜欢太多地说自己,头上不断冒汗。

“走出去,到国际石油开采的竞技场,我们会发现与国外著名公司的差距,比如一些大公司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制定了被国际普遍认同的行业标准,而我们在国内虽然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但没有制定出国际标准。在国际市场竞争,要在短时间内让外国人信服我们,靠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平常积累,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李新民朴素的想法。

“从队伍发展看,我的梦想就是把我们的队伍变成国际化的队伍,随便拉出去都能与国际大公司同台竞技。树立中国企业的形象,就要从我们基层队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中国石油工人要给海外市场留下吃苦耐劳、技术水平高的印象,我们在操作中就要零失误,与外国人打交道过程中要零失误。而且要有理必争,把咱们那些好的想法、好的技术传播出去。”这,也是李新民的梦想。(记者 张 翼 孙明泉 特约记者 张士英)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时代先锋】“大庆新铁人”李新民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