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人情消费”让人不堪重负

2013年06月18日09:04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端午节前一天,与朋友谈起“人情消费”,个个感慨万千。朋友们说:“现在的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生孩子、考学、参军、结婚、乔迁、生病都可以成为收‘礼钱’的理由。而且,礼金也越来越高。”朋友列举出的人情支出费用,多数每年在4000到5000元之间。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以前,谁家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买些枕巾被套、点心鸡蛋略表心意即可;90年代,谁家乔迁新居、孩子生日、老人过寿,祝贺的人送上20元、50元足矣;到了21世纪,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情消费也水涨船高。礼金仿佛成为衡量感情厚薄、关系深浅的标尺。

记者在街道随机采访,一位郭先生坦言,他的主要开支首先是房贷,其次就是人情往来。他说:“我们单位年轻人多,结婚、生孩子,哪样都要给红包。关系近的,600元或800元,关系一般的至少200元。上个月,单位有5对新人结婚,加上生孩子的,一月就掏去1800元,交房租都不够了。”

据调查,“人情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12%以上,已成为除食品、教育以外的第三大支出。与10年前相比,至少增长了3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才一倍多。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情送礼的支出,已经占到了年人均收入的40%以上,有的家庭已到了举债送礼的地步。过度的人情消费,成为百姓心中的痛,以至有人发出“人情猛于虎”的感慨!

我国自古以来注重“礼尚往来”。礼是情的媒介,礼尚往来的核心是礼仪规矩以及彼此之间的情意,并非礼品实物的价值多少。礼尚往来崇尚的是“礼轻情义重”,“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奢侈铺张、大操大办之风愈刮愈烈,人情消费负担愈加沉重。特别是近两年来,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子女结婚,有的出动豪华车几十辆,办酒席上百桌,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即使在农村,提起“人情消费”,一些农民朋友也直呼“受不了”。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告诉记者:“我在城里打工月工资只有两千元,但春节回老家各种行礼与走亲戚就花了近万元。农村现在盖房子、生孩子,甚至猪牛下崽都办事收礼!名目繁多的‘礼钱’,实在让人难以承受。但咬牙也得给,如果不给,邻里就会笑话指责你。”当前,农村的人情消费名目愈发繁多,范围越来越广。如今在农村,一般的关系,百元以下的礼金已拿不出手了。

人情消费的泛滥是对礼仪传统的一种误读和背离。这种行为收获不到送礼者的内心诚意,只剩下敛财的嫌疑。

应该看到,一些人为人情消费所累,只因不送礼或礼薄会没有面子,害怕感情疏远。这其实已经坠入了盲目攀比、以礼物贵贱来比拼感情亲疏的误区。

“君子之交淡如水”。从实际能力出发,少一些礼品、多一声问候和祝愿,人情可能会更加简朴而美好!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以来,各地奢靡浪费、公款吃喝之风颇有收敛,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不过,报端网上,仍时有问题曝光:“明吃”变“暗吃”;“明送”改“暗送”,大包小包变身这卡那券。积习之深,几乎都跟所谓“人情”有关,如此状况值得我们警惕!

治理人情消费歪风刻不容缓。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疏堵结合,规范人情消费。其次,党员干部要作表率,自觉遵纪守法,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带好民风。要大力整治公款、公职人员“人情消费”。同时要不断强化制度,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形成简朴文明、健康节俭的新风气。另外,要从清理和遏制“人情消费”入手,将转变作风向深层推进。这是清明吏治、净化社会风气的应有之义,也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期盼。如果人人量力而行,多为别人着想,人情消费适量、适度,既不困扰他人,也不自寻烦恼,何乐不为?(陈锋)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