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本报刊发的“名家解读中国梦”系列访谈之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国梦”》一文,人民网、凤凰网等知名门户网站进行了全文转载,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国梦’,看似口号,但绝非空谈。”“60后”网友“倚窗听雨”在其腾讯微博中写道,从1960年代走来的人,都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或许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民族复兴,还是人民幸福,都是让人兴奋的事。”天涯社区网友“青锋剑鞘”说,从近代以来,各个阶层在不同阶段,都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尝试和奋斗过,但终究还是失败了。当前,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开放程度,亦或国际影响力,确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强都高,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国梦”。
此外,也有网友指出,我们在振奋之余应该保持警惕。
“‘接近’一词意味颇深。”新华网发展论坛网友“枫叶飘浮”认为,接近“中国梦”,一方面是肯定当前发展成果,为中国圆梦、民族复兴振奋精神、加油鼓劲,另一方面也是给全社会一个提醒,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需继续努力,深化改革稍有停滞和懈怠,势必前功尽弃。
对此,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表示认同。他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期和转型关键期,要实现“中国梦”,除了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我们还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训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施行深化改革,从改革中寻找发展红利。(记者 阳炆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