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向来是评价书法作品高下的重要因素。虽然一幅作品“雅”“俗”没有明显界限和精确的衡量标准,但真正懂书法的人,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的。一般而言,“雅书”往往曲高和寡,一般人是很难欣赏得了的,当然一些雅俗共赏的作品除外。
“书法”与“写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所谈“雅书”与“俗书”,均在书法范畴,因为毫无书法意趣的写字,“俗书”都称不上。
书法之“俗”,“俗”从何来?
来自形式“板”。或整幅字的大小一致,状如算子,或笔画雷同死板,像有公式所套、模子所刻,如古代馆阁体、现代印刷体。
来自空洞“做”。作品缺乏内涵、毫无意境,笔画、结构却做毫无出处地夸张,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来自内容“俗”。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下,本与内容关系不大,但如果内容太俗,自然影响作品的格调。“国展”评委毛国典说过,有经验的书家,首先在书写内容上就表现不俗。
来自盲目“从”。如今的书法展览中,许多作品面目雷同。前一届展览的获奖或入展作品,往往成为下一届一些参赛者效仿的对象,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一种流行书风。一个人独特的书风刚出现时,往往使人眼睛一亮、觉得其“雅”,一旦追随者多了,追随者作品就让人觉得“俗”。唐代大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因此,真正高明的书法老师往往交给学生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自己的书体或书风。
来自味道“甜”、技法“熟”。字太过妩媚,往往使人觉得甜腻;技法太过娴熟,难免流于程式化。当然,“甜”、“熟”都是针对古拙、古雅更高境界而言的。在历代书家中,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董其昌,虽为中国书法史中被公认的大家,但在后人的评价中,均有“甜”、“熟”之共性。但话要说回来,这些古人虽有一些作品难脱“甜”、“熟”之“俗”,但他们所达到的书法艺术之高峰,依然令后人仰止。
一般而言,“雅书”法度谨严却不死板,个人风格鲜明却不狂怪媚俗,技巧高妙却自然和谐,或大气磅礴、雄浑壮观,或内敛含蓄、清新隽永。要使自己的书法“雅”而不“俗”,方法无非是要多临优秀的古碑帖,多与古人“对话交流”,“取法乎上”方能“得乎其中”,下笔才有金石味;也要加强字外功夫,唯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正如东坡所云“读书万卷始通神”,下笔才有书卷气;更要师造化,多向大自然“取法”,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性、获取创作激情,下笔才有灵气。
“让自己的作品雅而脱俗”,说起来容易,但对一些真正有志于此道的书家而言,这条路也许要走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