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国际访谈。今天新华社国际部郑建东和外事局阎涛做客新华网访谈间和我们共同怀念一个人。他,呕心沥血把生命最后的光辉都奉献给中国的外宣事业,他的追悼会墨西哥总统和前总统敬献了花圈,出席者超过200人,这在当地华人十分少见。他就是新华社国际部原副主任、新华社外事局原副局长、新华社拉美总分社原社长、中国外文局拉美分社社长吴永恒。他因病于2013年3月18日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68岁。
主持人:郑老师,您和吴老师是国际部的同事,他给您留下什么印象?
郑建东:我们同事都喜欢叫他老吴,虽然共事时间不是特别长,但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老吴工作起来事无巨细、亲历亲为,他一生为外宣工作呕心沥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特别爱钻研,对什么东西都有兴趣。包括他去哪个地方,哪条路更好走、不堵车,他都会留心。去哪里参观浏览他也都会关心当地的历史。作为记者,这种处处留心、积极探索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我们看了一些吴永恒老师的事迹报道,尤其是在2009年,墨西哥爆发流感,年过六旬的吴永恒目睹疫情所带来的恐慌,依然坚守工作岗位。可以想象在国外工作的重重困难和艰苦。郑老师,您曾在分社工作,可不可以谈谈像吴老师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在国外工作有多么困难?
郑建东:2009年那次疫情确实比较严重,墨西哥采取了很多隔离措施,整个新华社以及在疫区工作的记者都坚守岗位,坚持了大概差不多两个月,后来疫情才慢慢平息,很艰苦。这种情况虽然比较特殊,而且现在工作条件也比以前好得多,但的确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一些小的分社,只有一个记者,他们需要报道,需要管理,并且还要自己料理生活,确实比较艰苦。
主持人:阎涛老师,您是负责海外分社管理的,在这方面可能对吴永恒老师在海外工作的困难感触更多一些。
阎涛:我记得老吴当时在外文局《今日中国》拉美分社工作,他本来说是要回国开会,之前我们通过电话联络过,知道他要回来。突然有一天接到他从上海打过来的电话。他说:小阎,我现在在上海。我说,老吴您怎么跑到上海去了?他说,我现在正在被隔离。因为当时疫情非常严重,从墨西哥到中国的航班所有乘客下了飞机以后都要隔离。他当时跟我描述,整架飞机都是满满的,包括墨西哥人、中国人,还有其他国家的乘客,都统一被隔离到宾馆。因为老吴的西班牙文非常好,对中国的情况熟悉,所以他当时在航班上就充当了翻译的角色,包括向很多同胞解释采取隔离的必要性。因为有些人情绪也比较激动。所以他当时给我打电话时候,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自己很高兴,说从来没有下飞机有过这么高的待遇,专车专人陪同到指定的地方,一日三餐全部是免费。
2013年5月28日,新华社外事局阎涛做客新华网访谈间。郭小天 摄
主持人:面对这么严重的疫情,吴老师还是这么的乐观。
阎涛:是的,他比较乐观,我后来看到其他媒体采访他的一些报道,因为当时是飞机上唯一一个曾经做过记者的乘客,一些媒体,包括上海一些媒体对他进行了采访。我感觉他当时是既沉着冷静,又非常乐观,对突然发生的这种情况能够游刃有余地协调乘客、机组、航空公司以及方方面面的,来妥善处理好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当时许多报道也都提到了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新华社这么多年的工作中,确实锻炼了很强的应变能力,以及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理能力。
主持人:吴永恒老师曾经担任外事局副局长,阎老师请您谈谈您和吴永恒在外事局工作期间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阎涛:那时候我们算是比较年轻,我从国外常驻回来以后,调到外事局工作,老吴是我们的直接领导,他主抓海外分社工作。我感觉:第一,他能够比较好的把我们的外宣政策和国外的一些情况结合起来。搞外宣是要非常细致的,要“润物细无声”。所以新华社的对外宣传工作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我们的海外分社,通过我们的海外分社源源不断的向总社传递回当地的消息,通过总社再播发给全世界的用户。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新华社自身的对外宣传,因为作为一家媒体,自身对外宣传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觉得老吴一方面非常重视海外分社的建设工作,包括关心、爱护这些海外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另一方面,他也非常重视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提升新华社作为一家国际媒体的影响力。
2013年5月28日,新华社国际部郑建东做客新华网访谈间。郭小天 摄
主持人:吴永恒老师1970年进入新华社工作,长期驻外,他足迹遍布拉美所有国家。在外人看来,他这一生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痛苦甚至是生命危险。吴永恒甚至饱尝了远离家人的孤独和痛苦。
郑建东:是的。吴永恒同志曾经两次担任拉美分社的社长,确实为新华社新闻专线的发展,以及退休以后整个外宣工作作出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很多贡献,很多事情他都非常认真细致,甚至亲自开车带着经理跑用户、搞落地,克服了很多困难。尤其是以前拉美对华并不那么友好,搞落地工作是很艰难的。但是老吴认真细致、坚韧的精神为新华社打开了局面,发展也很快,他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新华社记者在海外工作会碰到很多困难,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是一人出去,家人都在国内,既是要求工作,还要克服分离的这种痛苦,还要把工作做好,这方面的情况确实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吴永恒采访坎昆气候大会时往会场搬送杂志。资料照片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我曾读到吴永恒老师的一篇文章,其中写道:“一个驻外记者往往要付出许多牺牲。我的孩子出生时,我正在巴拿马,几个月之后才知道他已经来到了世上。当我在多米尼加共和国采访时,我的老母亲病重。回国后我才知道她已经不在人间。”“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确是人生一种莫大的痛苦。
阎涛:我从和老吴的接触中能够深深的感受到他对新闻和拉美这种爱,他的西文非常好,他当时是在古巴留学。我记得就是到了快退休的时候,他还能大段的背出来当时古巴领导人的讲话。我想,对一个国家,对拉美地区的这种热爱,可能是促使他克服重重困难,包括家人分离等等这种困难的精神动力。他对拉美的那种爱,我感觉就像爱自己的第二祖国一样。对驻外同志来说,确实很多都要面临各种问题,长期驻外都要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我感觉现在从大的环境来说,因为政策在不断改革,不断利好,现在有很多政策能够解决夫妻异地分开、子女等等这些情况,我觉得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新华社给驻外同志创造出更多的保障,让大家这方面尽量减少后顾之忧。
主持人:是的,老一辈的外宣工作者的确吃了很多苦,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生命固有终点,那么吴永恒的这种爱国奉献、国家利益至上、无私忘我的崇高精神,对年轻一代的启迪和教育意义是无尽的。
郑建东:老吴应该说把大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外宣工作,他这种忘我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现在新华社大力建设海外建设,加强国际影响力的情况下,年轻同志更需要要向老同志学习,付出更多努力,做好工作。
阎涛:我觉得首先年轻同志,一要把心放得更沉一些。外宣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首先要求语言要好,外语、中文这两方面都要好,因为外语要求你看得懂、讲得明白,中文要好是指你要把听到的、看到的写得清楚,所以对语言的要求很高。
第二,对政策的熟悉。也就是说你常驻一个国家,到一个地方常驻一段,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地区方方面面的政策、方方面面的情况要比较熟悉,同时你还要对国内的一些政策也要比较熟悉。我个人认为,外宣工作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简单单的翻译,所以我觉得年轻同志要把语言、把基础性的工作打牢。老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西班牙语非常流利。年轻同志一定要有理想,现在讲做一项工作要有事业和职业的区别。外宣工作如果按职业划分应该是新闻工作者,但是按事业划分,就是要把我们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所以现在年轻人一定要有理想,像吴老师一样,他的理想是把拉美介绍给中国,让拉美认识中国,所以他一直抱着这样的理想在工作,有理想、有动力,我们才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两位和我们一起来回忆吴永恒老师生前的先进事迹,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平凡当中不平凡的外宣工作者普通的又不普通的形象。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吴永恒这样一个人,让我们一起记住他带给我们的感动。谢谢大家,再见。
(总策划:田舒斌 策划:刘加文 终审:常烨 主持人、编辑:闫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