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一重要讲话,是新时期对全党大兴学习之风的动员令,意蕴深刻,正当其时,每个党员干部要深入领会,切实加强学习的紧迫感。
一是要好学。过去我们把不认识字的人叫文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文件《学会生存》中则把不懂得学习的人称为文盲。可以说,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能力上。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干部“学风不浓,玩风过盛”,热衷迎来送往,忙于应酬,而把学习当成负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实际上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够强的体现,是惰性思想在作怪。
要做到好学,必须要解决好学习的动力问题,也就是要有理想信念。一些干部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信仰不坚定。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的考验诱惑更多了,理想信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特别是价值多元化导致信仰的碎片化,一些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小平同志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到壮丽的中国梦之中。从一定角度上说,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是稀缺资源,在其位必须胜其任、履其职、担其责。如果像“稻草人”一样,终日无所事事,无所追求,占据稀缺资源而不为,这是对组织、对个人的极不负责任。作为广大干部来说,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上进、停止学习就是拒绝进步、放松学习就是放弃机遇,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因此,大家要珍惜岗位,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二是要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要能潜下心来,作为一种爱好,做到快乐学习、学习快乐。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技专家,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图书馆,整天和枯燥的数据、细胞和冰冷的机器打交道。一般人会认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一定沉闷而乏味,但他们却说自己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在和观察的细胞、所做的课题在交流,享受这个过程,并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乐学者,处处留心皆学问。比如,徽派建筑就赋予了很多的文化内涵,像是会说话的建筑,用心揣摩,会悟出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习的情趣,舍得在学习上花时间,多一些“书香气”、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沉静、少一些浮躁。当前,要在全市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活动,发挥敬亭大讲坛等平台作用,通过图书推荐、读书征文、座谈交流、互动讲评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造“书香机关”,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
三是要善学。现在是知识爆炸年代。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因此,我们要善于学习,既要拓展学习领域,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更要紧密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突出学习重点,增强学习的选择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善于读理论、读经典、读历史、读传记,学以致用,特别是要围绕所从事的工作,“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努力使自己成为本职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内行领导。
是否善于学习,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干部会不会说话。现在群众看干部往往是先从听其言,再到观其行,就是先听你怎么说话。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干部不善于学习,在很多场合不会说话,说空话、套话、大话的多,说正确的废话多,与群众说话往往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甚至被顶了回去。如果连话都说不好,更无法去做好事。所以,各级干部一定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善于学习,拜群众为师,多说真话、实话,多用联系实际的案例、事例说话,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
四是要勤学。最近李克强总理到瑞士访问,在回答一位大学生的提问时,说无论工作再忙都要抽时间来读书。而我们一些干部却常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愿学习,想想总理日理万机,都能够“抽出时间读书”,我们一些干部的“理由”还能站住脚么?所以,不管工作再忙、时间再紧,我们都要把读书学习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尽责的“第一要求”,勤奋学习不懈怠,积少成多、积沙成塔,自觉投身到终身学习的潮流中去。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最大红利。各级干部要真正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政治素养、当做一种责任,当做一种本领,当做一种习惯,当好学、乐学、善学、勤学的表率,做一个有素养、有学问、有追求、精神富有的学习型干部。
(作者系中共宣城市委书记 姚玉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