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中南海集体学习,决策者眼中“没有禁区”

2013年05月31日15: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没有上课铃,没有班长喊起立,只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一句“开始吧”,中南海的集体学习课程在怀仁堂一上就是11年。

至今共有100多名老师来到这里,给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内的高层官员上了80多堂课,平均每隔45天就有一堂课。不过,老师们有一个更谦逊的说法,叫“讲解”。

“上课”很紧凑

上课的“教室”设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一个会议室。“课桌”则由一圈圈同心椭圆形的桌子构成。一般情况下,听讲人数约有五六十位。“学生”按由外向里、由后到前顺序,依次是各部委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坐在最内圈的前头,讲课专家正好在对面。

讲义印成了放大版,人手一份,“每讲到翻页处,总能听到齐刷刷的翻页声。”在这里授过课的时任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教授的陈雪薇回忆说:“外界可能认为这样上课是务虚的,事实上是非常实际的。我们都掌握了材料和实例,不是在做报告,更不是汇报工作。好比老师们在办公室讨论问题一样,没有什么顾忌。”

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也表示:“领导们看问题的角度非常实在,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敏感话题,也没什么禁区,谈的多是热点问题。讨论非常热烈。”

整个学习时间一般在120分钟左右。通常是每位讲师按照既定计划各讲40分钟,之后30分钟用于讨论和提问,最后由总书记总结发言再宣布学习结束。不过,第一堂课就“拖课”了,周叶中回忆,原定下午4点半结束的课程,被延长到了下午5点多。

中南海学习的课程表涉猎面极广,其中经济、法律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此外,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热点话题也是高层讲坛不可或缺的部分。

“备课”很复杂

走进中南海,成为不少老师们履历中的重要一笔。可是,当他们站上高层讲坛之前,需要如何“备课”呢?

从程序上看,中南海课堂是“先定题,再选人”。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研室和相关部委机构共同牵头组织,先协商出一个意向性的题目或是由高层亲自点题,然后报中央审批,批准后再确定主讲人。

“想要走进中南海,首先要是某一领域里最好的专家,政治上也要可靠。”曾于2006年为集体学习做过讲解的徐勇表示。

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获的国际、国内荣誉不胜枚举。到中南海讲课的老师半数以上都拥有海外留学或担任海外访问学者的背景。从每堂课的讲师配置来看,常常是由两名老师同时授课,年龄结构上“老、中、青”兼备,主要集中在45至55岁之间。

定好人选后,给老师们“备课”时间并不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在2007年11月接到了来自人社部的电话通知,此后半年他都在紧张地准备工作。而周叶中则回忆说,自己在接到讲课任务后,只有15天时间备课。

进中南海授课,在程序上主要由推荐主讲者、选拔主讲者、撰写初稿、几轮甚至几十轮讨论修改、定稿、正式讲课座谈等环节组成。“每一句话、每一个提法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我对讲稿进行了反复修改10多次。”周叶中说。

“课后”有深意

由于中央政治局每次集体学习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海内外的观察人士已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作为透视中国动向的一个窗口。

“从中央政治局11年来的课程以及所出台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体趋势:当年讲课的内容,都是一段时间内中央政治局比较关心的问题,制定政策也好,决策也好,都需要事先进行学习,于是就请学者或者专家来讲课。”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说。

“集体学习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以前只学法律,就叫法制讲座。1989年江泽民任总书记后基本上是每年1~2次,每次是一个人主讲。”在中央集体学习形成制度前,就参与了两次法制讲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解释说。

而讲师们把到中南海授课看成使自己的所学所研发挥影响力的途径。两次走进中南海上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就曾表示:“经济学家影响政策通常有三个途径:第一,做行政官员,把自己对经济问题的思考转为国家政策;第二,给政府做顾问;第三,做研究并发表相关的文章和报告,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蔡昉无疑是第二种和第三种路径的最好结合者。

另外,中南海讲堂上也衍生出副产品。比如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就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颇有渊源。

据《大国崛起》总编导任学安回忆,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他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这条新闻,因此产生了做一个记录片的兴趣。该纪录片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后,任学安还请了当时为中央政治局讲授这个主题的北大教授钱乘旦担任了学术指导,参与了片子的创作工作。(沈念祖)来源:《经济观察报》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