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新疆日报:从王蒙流利的维吾尔语想到的

刘冰
2013年05月30日16:43   来源:新疆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5月23日,王蒙书屋在伊宁市巴彦岱镇落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王蒙讲话时先一遍维吾尔语,后一遍汉语,两种语言同时开讲。他在书屋里同前来参观的维吾尔族群众直接用维吾尔语交谈,当年王蒙曾经工作生活过地方的各族乡亲们都自发赶来了,久别重逢的他们热情拥抱,有着说不完的话语。

王蒙作为一个著名作家,写下的大量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作品让人景仰,这个自不用多说。笔者以为他更令人钦佩的是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情厚谊。1963年,王蒙一家从北京迁至巴彦岱镇巴彦岱村“接受再教育”,吃住就在当地的维吾尔族社员家里。白天与村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坚持看书学习,其间他学会了维吾尔语言,并达到了精通的程度。试想一下,已经是79岁高龄的老人了,离开伊犁有42年了,却还能那么流利地说出维吾尔语,和当年的少数民族朋友仍然保持着联系,这让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我们顿时感到自愧不如,心里对老作家又多了一分敬意,更感到自己应该学会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汉族同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县、 村或社区工作的干部实有必要。乡、 用汉语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或者找人翻译,由于语言不通总感觉隔了一层,如果懂双语一下就会亲切得多,交流得更深也更透。我们经常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交流,既加强了民族团结,还宣传了党的政策。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学习环境,只要努力学习,虽然有点难度,但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其实,在基层工作生活的许多汉族同志都会说少数民族语言,他们在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后,不但工作便于开展,也无形中拉近了与各族群众的距离,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自然有较高的威望。而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往往都是和群众联系密切的人,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到群众家里访贫问苦,成为各民族群众的贴心人,这也正是中央八项规定所要求的。

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通知,要求新录用公职人员正式上岗前必须具备基本的“双语”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汉族干部要懂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要懂汉语。自治区从政策层面要求公职人员必须具备双语能力既凸显了本地政府工作的特色,也会在民间产生一种非常好的示范效应,会带动老百姓去相互学习对方民族语言、相互欣赏对方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对方民族习俗,从而促进民族和睦团结,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