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0预警机
新闻提示
不久前,俄空军决定将A-100预警机项目的完成期限推迟至2017年。这一消息不由让人想起一年多前俄空军满怀信心的表态:新一代预警机A-100将在2016年首飞。
A-100预警机又称“首相”。据悉,承担“首相”A-100研制任务的莫斯科“织女星”无线电工程有限公司曾多次申请延期。看来,“首相”成熟仍需锤炼。
群雄并起,危机四伏
欲了解A-100,有必要回溯一下俄预警机发展历史。
前苏联1951年就开始了机载预警雷达的早期研究。1965年4月,随着图-126预警机的装备,美国对预警机的垄断被打破,前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独立研发预警机的国家。之后,美国E-3预警机刚装备一年,前苏联新一代预警机A-50便横空出世,并于1984年装备部队。
A-50以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为平台,采用背负直径10米旋转雷达天线罩布局,内装三坐标脉冲多普勒预警雷达,对歼击机的探测距离为230公里,对水面舰船为400公里,可同时跟踪50~60批目标,同时指挥引导10~12批歼击机截击作战,机内载油续航时间为4小时。
随着前苏联解体,俄预警机的发展戛然而止。这一时期正是世界预警机大发展时期。美国E-3、E-2等预警机进行了多轮升级,作战效能不断提高。同时,预警机技术开始换代发展,以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探测手段的新一代预警机开始崛起。
1993年之后,集成了以色列“费尔康”或瑞典“爱立眼”预警探测系统的预警机不断推出,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美国的E-737预警机也成功推向澳大利亚、土耳其和韩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军品出口国,俄罗斯在这场国际预警机的市场博弈中落在了后面。
尤令俄罗斯担忧的是,隐身飞机的强势崛起对其预警机提出了严峻挑战。俄罗斯迫切需要新一代预警机,对付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无人机、隐身飞机等目标。
尽管俄空军2008年开始实施A-50的延寿计划,改进研制A-50U,实现了自动化指令传输,增强了对低空、低速和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但由于其设计理念已落后于时代,潜力已达到极限,综合作战效能难有根本性改变。面对群雄并起、危机四伏的局面,A-100预警机身负重望。
追赶潮头,重夺优势
A-100起步于2000年。当时,以色列想联合俄罗斯将“费尔康”预警探测系统集成到伊尔-76运输机上研发A-50EI,以求打开亚洲市场。原本就提出类似A-50EI技术方案的俄国防部,顺势推出了A-100预警机项目。2004年4月,俄罗斯签署总统令,A-100正式开始了它的研发历程,并最终将亮相时间锁定在2016年。
A-100继承了A-50部分成熟的设计理念,继续采用背负旋转天线罩,内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其机载平台原计划首架采用的运输机是伊尔-76,后续改换为伊尔-476。但有关报道表明,随着伊尔-476的研发成功,俄罗斯毕其功于一役,直接采用了伊尔-476。
伊尔-476为伊尔-76的深度改进型,机载设备更加现代化,大量采用了现代化工艺和复合材料。在载重量、航程、经济型、可靠性等方面,伊尔-476均有提高,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210吨,最大载重增加到60吨,运载50吨货物飞行距离可达7000公里,比伊尔-76MD最大载重47吨时3800公里的最大航程远不少。
俄罗斯与以色列合作研发的A-50EI预警机,是A-100很好的参照目标。A-50EI以伊尔-76TD运输机为平台,集成了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探测系统,对空中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达500公里,对战斗机达370公里,对直升机达180公里,可同时处理100批目标。
A-100能否实现超越,还需拭目以待。
羁绊重重,仍需苦功
2010年,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就曾预言首架A-100可在两年后问世。现如今又从2016年推迟到2017年。这一期盼已久的发展计划完成期限为何被一再推迟?
原因之一:机载平台伊尔-476运输机交货太晚,一再突破预期。伊尔-476原计划2012年开始装备,可事与愿违,拖到2012年9月22日才实现首飞,按正常进度,2014年才开始装备部队,目前还没有现成的飞机可用。A-100机载平台由伊尔-76改换成伊尔-476,问题自然接踵而来,包括任务系统的构成、布局,载机的改造等,很多工作都要从头开始,需要时间。
原因之二:理念落后导致系统设计翻盘。据报道,A-100预警机的设计沿袭的是俄军上世纪90年代初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A-100尚未问世其理念便已过时。要实现A-100对其他同类的超越,系统设计便需翻盘。
原因之三:有源相控阵预警雷达存在一些目前难以突破的问题。雷达是预警机的核心装备。据悉,承研单位俄罗斯“织女星”无线电工程有限公司发现了雷达中若干设计错误,主要难题并未攻克。
专家们分析,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推迟的重要因素。微电子技术一直是俄罗斯武器装备发展的短板,A-50预警机任务系统多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与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E-3相比,体积大、重量重、性能低、可靠性差。E-3A可以同时处理600批目标,而A-50只有50~60批。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俄罗斯加大了对微电子及半导体工业的投入,基础元器件研发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非一蹴而就,刚刚研发成功的苏-35战斗机装备的仍是无源相控阵雷达,第四代战斗机T-50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至今仍处于研发之中。
这都在说明,俄罗斯对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掌握仍未驾轻就熟。虽然俄罗斯在装备研发方面善于另辟蹊径,但要想与“龙王”比宝,还需下一番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