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南方日报:雀跃“桥坚强”在于少见多怪

潮 白
2013年05月15日16:21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前两天,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被一艘满载12500吨石灰石的货轮碰撞了桥墩。与以往——比如我们广东的九江大桥——被撞“大异其趣”的是,桥墩安然无恙,倒是那货轮半小时左右迅速沉没。舆论对大桥一片喝彩之声。众所周知大桥是毛泽东时代修建的,此情此景用他老人家的诗句来说,就叫做“蚍蜉撼树谈何易”。相对于大桥,万吨货轮的这次碰撞,恰如给出了生动诠释。

笔者对沉船决无幸灾乐祸的意味,实在是这几年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们见识了太多“年轻”大桥各种各样原因的坍塌,而那些经受住考验的每每被称作“桥坚强”。茅以升先生设计的钱塘江大桥历经沧桑而巍然屹立,一度为大家津津乐道;芦山地震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拱桥因为“震不垮、压不塌、炸不断”而成了“神桥”。南京长江大桥的此番经历同样令人刮目相看,由此生出的仰慕自然不同于火红年代的那种了。正因为感觉上“桥坚强”不多,所以发现一起,难免偏爱有加,欢呼雀跃一回,不吝奉送美名。此亦可用“少见多怪”来调侃吧。

桥之所以不“坚强”,肇事者肯定是有一定责任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桥的建设质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斯拉夫有部电影《桥》,想必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印象深刻,主题歌《啊朋友再见》至今听来依然打动人心,欢快旋律中流露出的是对战争的控诉。电影中,游击队阻击德军要炸掉一座桥,为了完成任务,先要费尽周折找到大桥的设计师,弄清桥的最薄弱之处,以明确在那里放置炸药。倘若他们有幸听说,其实弄一车鞭炮在大桥上随便炸一下也能达到摧毁的目的,不知该作何感想。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偏偏就发生了。并且,我们还有好多不可思议的塌桥事件。2011年7月11日到20日的全国“10天4塌”,都是因为行驶其上的汽车超载;而昆明新机场配套引桥工程在浇灌过程中垮塌,“不排除天气的原因,比如刮风引起”。诸如此类,即便人家不觉得是笑话,我们自己不觉得是耻辱吗?

桥是用来帮助人跨越障碍的,人命关天,桥便理当“坚强”,必须“坚强”。但何以屡屡事与愿违?根本恐怕在于事故之后,追的只是肇事者的责,顶多再加上设计者、施工者的责。看看韩国,印象颇深的是1994年汉江上一座大桥早上坍塌,下午汉城市长就引咎辞职了。近年来我们这么多的恶性塌桥事件,可曾见到过一个官员主动为此承担责任?所以我一向认为,我们干部处分条款中的“引咎辞职”形同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场。用新近的事实来佐证,2012年12月,《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实名举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刘铁男涉嫌伪造学历、与商人结成官商同盟,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旋即声明举报内容纯属诬蔑,还要“报案、报警,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现在刘铁男果真垮了,那个自扇耳光的新闻发言人该不该引咎辞职?该,但他没有。为什么?引咎辞职是一种主动的自责行为,那是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作支撑的。

但是,没有人在“根本上”为塌桥负责,类似事件也许就不可能得到杜绝。但愿这个预言不对。不过,有一点自强意识的话,我们这个时代就不能总是让“前桥”在考验面前独美,也得拿出自己的样板来。一旦给人的感觉是从前的东西才货真价实,所谓发展就透出浓浓的悲哀了。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