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梦想从“裂缝”中再次起飞—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高柱
2013年05月13日14:31   来源:前的工人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太震撼了!”5月11日上午11时,“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门前宽敞广场上,来自北京的李明志和他的妻子一脸凝重。他们从已成废墟的北川旧县城过来,刚结束参观。

5月2日,位于北川、取名“裂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开馆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每天超过1万人次。

眼噙泪花的李明志告诉记者,他们从纪念馆内一件件实物和一幅幅图片中,目睹了四川“5·12”地震灾区从废墟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光辉历程,深受感动和振奋。他说,建立这座纪念馆很有必要,因为它向世人昭示:值得永远铭记的不仅是灾难的惨烈!

据权威部门统计,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87149人罹难,37484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记住灾难的惨烈,记住国家力量的彰显,记住‘人间大爱’的播洒”……在地震发生后的第7天,就有无数国人在网上发出应建立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强烈呼声。

据北川县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胡覃介绍,为深刻铭记这段历史,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北川县曲山镇修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真实反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科学重建、加快发展的伟大进程,充分彰显全国党政军民和各界友人支援灾区、生死与共的无疆大爱。

他介绍,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建设,这座为世人期盼并最终将成为世界级地震灾害研究基地和世界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的纪念馆,于2012年9月竣工。

整座纪念馆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以象征新生和希望。

该馆工作人员小赵告诉记者,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它是众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从同济大学设计的36套方案中优选出来的,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纪念馆分为序厅、灾难厅、抗震救灾展厅、缅怀厅、灾后重建展厅、抗震救灾精神展厅和尾厅,现已征集并展出的文物资料119860件,实物总件数5230件,照片837张,场景4个……馆内每一个造型和实物无不给人视觉和心灵以强烈的冲击及震撼。

北川陈家坪村民刘小平,径直走到一座长45米、高6米的“擎天大柱”雕塑前,不停地抬头向上观望。该柱体上部象征一座山,整个柱体象征一个“川”字,中间题写的正是地震发生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现场发出的令国人振奋的动员令:“任何困难都难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

尽管在那场大地震中刘小平失去了多位亲人,家里房屋也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但地震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不仅重新建起了可抗击强地震的漂亮新居,而且还到对口支援北川的山东省打工有了可观的收入。

当年的“敬礼娃娃”郎铮已经上小学3年级了,在纪念馆开馆仪式上,穿着校服、系着红领巾的他又一次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感谢帮助灾区群众重新站起来的所有人。

“忘记历史岂止意味着背叛!”在一幅大型油画下面,记者见到紧邻北川的安县沙汀实验中学老师谢媛媛,她正领着自己的学生参观。“建立这座纪念馆无疑太有必要了!” 谢媛媛说,尽管灾难过去了、家园重建起来了,生活也恢复安宁了,但应让世人尤其是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

五年过去了,岁月流逝,悲伤沉淀在心底,这座凝固历史的纪念馆,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不灭梦想在灾难中的顽强生长。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