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已久的北京出租车调价方案5月7日发布,此方案引发各方热议。北京市发改委此次公布的方案分为两个:分别为每公里计程2.3元和2.6元,起步价均为13元。燃油附加费调整为对全部乘客加收1元,高峰时段低速等候费为每5分钟加收2公里租价。(5月8日中国广播网)
有很多人质疑为何提升出租车司机收入要用涨价的形式,并且涨价后的钱全部由由乘客买单;而对于坐收渔利的出租车公司、以及收取“份钱儿”却没有提及。
有关部门强调,调价后的收益将全部归司机所有,并且预计他们的月收入有望超过6000元。在油价、保养费等上涨的年代,这样的收益对于广大的出租车司机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但是具体操作起来恐怕还有难度,预期的效果也未必太好。显然,这次涨价方案没有触及最大的利益方,既出租车公司及其他们所收取的“份钱儿”。
这次调价,与以往调价一样,唯一不能撼动的就是出租车公司利益。众所周知,出租车行业具有高度垄断化、管制化的经营管理体制特点。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出租车公司对于出租车市场享有垄断经营权,并以此向司机收取高额的承包费用,也即所谓的“份钱儿”。
据广州出租车协会2011年的调查统计,广州市的出租车承包费用由物价部门核定,根据出租车公司的等级共分三等:一类、二类和三类企业每车每月的承包费基准价分别为7850元、7650元和7450元。除去这些承包费用之外,加上企业为司机购买的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实际从司机方面收取的费用最多的要接近13000元。再以上海为例,即便“份钱儿”在前段时间有所下调,但是每月仍然高达8000多元。
另外,政府对出租车市场实行严格的数量管制,人为导致出租车市场供给不足、严重供不应求,“数量管制”是各种矛盾的根源。
自1994年以来,北京市出租车总量一直控制在6万多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北京出租车总量却基本没变。2012年7月,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称,在该规划实施的2011年到2015年间,北京市将继续实施出租汽车总量调控的政策,出租汽车总量仍将保持在6.66万辆。换句话说,北京市出租车整体数量仍无增加的可能。在出租车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市的人口却增长了一倍多,已经突破两千万,供需矛盾已经非常突出。
商品或服务该不该涨价,原本只是供需双方所决定的市场行为,出租车行业因为其具有公共属性,因此政府既要制定规划、又要管价格,监管可谓无微不至。但是,正是这种普遍的深度干预,导致了一个行业的奇特发展:出租车公司只管坐庄收钱,的士司机没日没夜地跑份子钱,消费者在一次又一次被听证后掏钱埋单。
解决出租车行业的困局,只靠涨价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从长远来看,这只会加重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暴利和抬高管制租金。打破牌照管制,实行自由化市场经营才是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