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援官兵依靠空军力量从受灾严重的宝兴县救出了重伤员李军,并第一时间转移至医疗条件更完善的邛崃市人民医院。
编者按 北京时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举国上下,戮力同心,抗震救灾。从芦山抗震中,我们看到,科学理性救灾的新传统正在逐渐建立。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高发国家,中国在调动全社会的救灾热情、齐心协力抗大灾方面,已经越来越成熟。然而,在实践操作层面,震后救援和赈灾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让科学理性救灾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理顺救灾的体制机制,提高救灾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
科学的应急机制日趋完善
“开展救援大约半个小时,我们就救出了第一个人。”武警四川总队第一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冯印说。
灾情检验出政府部门“第一响应”成为常态。地震发生后仅仅10分钟,正在芦山县驻训的武警四川总队第一支队近500名官兵完成集结,在操场待命出发。他们成为第一支投入救援的队伍。
地震发生半个小时内,四川省由近2万人组成的搜救、医疗、交通、通信、情报、运输和各类保障大军全部出动,火速赶往灾区。
这是一场全国关注、各部门通力配合的抗震救灾行动。每一位救灾参与者都在合力完成分秒必争的“生命托举”。地震发生5小时后——20日下午1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飞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国务院启动抗震救灾I级响应后,更大规模的救援力量迅速集结。从国家发改委到住建部,从地震局到气象局,从交通运输部到民政部,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到水利部……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作出部署,巨大的能量迅速形成。四川省周边的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甘肃、湖北、湖南等省区市,立即组织救援队伍驰援。
在此次救灾行动中,力拼“黄金72小时”已成为常识。余震依然持续,水和帐篷依然紧缺,救援通道依然艰险。然而,在“生命至上”的理念下,各方力量迅速集结,与死神赛跑,争抢生命。
地震灾区宝兴县交通通信中断,一度成为“孤岛”。为了尽快打通生命通道,成都军区、四川省交通战备专业队伍和武警部队,投入800多台机械设备、1800多名官兵和专业民兵,人机结合,轮班作业。经过50个小时艰苦努力,宝兴县至五龙、明礼、陇东、永富等4个乡镇公路在22日10时全部打通。
短短72小时,人民子弟兵先后搜救治疗群众2800多人,协助安置转移群众2.4万多人,运送各类物资1300多吨……
发挥科技力量参与救援
从北斗卫星到侦察飞机,从远程运输机到陆航直升机……在芦山抗震救灾中,解放军初步建成的空中立体救灾网大幅提高部队抗震救灾效率。
芦山地区山高沟深、地形复杂,通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由于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使用,抗震救灾部队的指挥控制、通信联络难题得到解决。
“从这些高分辨率航拍图上,我们可以迅速判断出哪里山体滑坡,哪里受灾严重,哪里道路中断。”成都军区抗震救灾前进指挥所指挥长、成都军区参谋长周小周指着指挥所内多张大幅挂图告诉半月谈记者,这些图有的是卫星拍摄,有的来自侦察飞机,还有的由无人机传输而来。
此次面对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救援在科技上有了明显进步,震后第一时间救援人员就迅速拿到了无人机航拍的震区高清影像图,及时确定了受灾情况。
记者从空军作战部门了解到,灾情发生后,空军立即出动直升机,飞赴灾区上空,实地侦察,航拍灾情,掌握第一手宝贵的灾情资料,为科学准确实施抢险救灾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救援期间,空军还发挥远程机动优势争分夺秒救灾,几乎每一个救灾点,都能看到空军部队或空军投送的救援力量。空军设置灾区空中管制区,紧急赶赴灾区架设对空通信设备,严密实施雷达情报保障,开辟龙门、太平、芦山、宝盛4个直升机备降场,为灾区搭起一条条“空中救援通道”。
科技力量在生命搜救中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都军区14集团军工兵团国家级地震救援抢险队57名官兵千里驰援震中龙门乡、宝盛乡,使用热成像、雷达、声波等生命搜索设备和4条搜救犬展开科学搜救。
心理干预等新型救援力量在成长
此次强震也见证了我国各种新型救援力量的成长。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当日的10时30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出发奔赴雅安,其中包括15辆救援车辆和50余名医护人员。
到达灾区后,一所流动医院迅速在医疗设施被毁的区域建立起来,至少可以满足24位重症病人同时住院,大大增强了地震现场的手术能力。这也是移动医院首次投入实战。
与此同时,携带着卫星通信设备、生命探测仪等设备,由医疗、卫生、消防等部门组成的一支支救援力量,冒着山石滚落的危险,快速向灾区挺进。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第一时间调集全省21个市(州)消防支队的22支地震搜救队、1个医疗救护队、230辆消防车、1400余名消防官兵、6条搜救犬、30余台生命探测仪分别赶赴现场。
地震过后,生命依然坚强,生活仍需继续。开展灾后重建、心理干预尤显必要。难以回避的是,经历剧痛之后的灾民可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救援人员、志愿者、新闻记者等在一个时期内,都会成为“心理难民”。许多人灾后的心理疾患具有较长的间歇期,需要长期观察与关注。此时,抚平伤痕的专业心理咨询就格外重要。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一些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的专业志愿者在网上发帖,建议热心的人们不要盲目地挤向震中做无用功,而可以给已经出来的受灾群众提供物质援助,还可以提供心理疏导。
伴随着我国各级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的是,社会力量在第一时间各尽所能。民间机构“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第一批队员于地震后3小时赶到灾区宝兴县,从事专业排查、专业搜救、物资发放和监督,也从政府处认领协助直升机起降和转运伤员等任务。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兴社交媒体成为更多民间公益组织加入救援的渠道,微博、微信成为救援信息中转平台。
科学理性救灾理念仍需深入人心
相比于8.0级的汶川大地震,此次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虽然震级小1级,但由于山高路险,抗震救灾的任务十分复杂,科学理性救灾的要求更加凸显。
科学理性救灾,社会公众责无旁贷。震后第3天,半月谈记者在灾区采访看到,在震中芦山县和一些伤亡人数较多的地区,救援队伍出现了“扎堆”现象。在通往震中地区芦山县、龙门乡的路上,排队拥堵着大量运送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车辆,虽然当地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但生命线上的拥堵仍非常严重。
据报道,许多民间志愿者热情有余,准备不足。地震发生后,许多缺乏救援经验、设备和能力的民间志愿者纷纷赶往灾区,结果给灾区的食品供应、住宿安排、道路疏导造成新的压力。一些专业志愿者建议,政府和民间志愿者团队间应该建立对接平台,志愿者们应理性有序救灾,以便救援资源更有效地投放到灾区。
科学理性救灾,政府还需努力。对灾情的关注度和救灾资源,是跟着信息走的。因此,灾区信息的及时全面披露、救援力量的科学调配,显得十分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由于信息发布的机制不够完善,对灾区百姓的需求没有精确的发布,势必会造成一些物资分配不够合理的状况。今后,政府在灾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科学理性救灾,救援队伍同样需要补课。在灾区进行的地震救援,更多的是一种专业行为,要树立专业的救援意识,科学有序进行救助,避免因处置不当而造成的二次伤害。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表示,在灾害现场,救人心切是人之常情,但是由于很多伤员都是重伤病人,如果一个动作处理不当,反而会使原有的损伤加重。因此要注意科学有序地进行救助,既要保护救助人的安全,也要保护被救助人的安全。
李宗浩介绍,地震救援要做好现场抢救、医疗监护运输以及医院准备三个方面的无缝连接,让伤病员在最短的时间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目前,一些医务救护人员还缺少防灾减灾、安全防范的知识,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救援和治疗,是今后应急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