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有梦想与奋斗的青春才充满光彩”

记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建二公司农民工贾向东(下)

郑莉
2013年05月03日09:20   来源:中工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的贾向东。

2012年8月22日,被誉为职工技能“全运会”的第四次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94名电焊精英云集江苏南通。

这是一次真正的高手过招,参赛者全部为各省选拔出的前三名。理论、仰板、全氩焊、立板补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3天激烈角逐,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建二公司焊工贾向东的名字出现在榜单首位。专家评价他的作品,无论从焊缝外观、探伤,还是高度差、宽度差、咬边、正面和背面成型,都几近完美。

这位身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金牌工人、免检焊工、一级专家等众多荣誉的农民工,面对人们的夸奖却红着脸说:“其实我也没做出什么伟大的成绩,只是很幸运地走进了一个重视技术、崇尚先进的好企业,遇到了一群无私传授毕生所学的好师傅,在本职岗位上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位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职业生涯早已与企业“熔”在一起,不能分割。

“小窍门”的价值

许多焊工都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在相距1厘米的管缝中间焊接时,需要工友举着镜子,反射出管子背面的焊接熔池,为了找到合适的观察角度,两个人互相牵制,“顾了撩胡须,顾不了耍大刀”,工作效率很低。

这个长期困扰焊工的问题,却被贾向东发明的小装置轻易解决。他设计出一套折叠反光镜,可将装置轻易固定在任何焊枪上,并摸索出一套方便实用的焊接工作法。这一方法在多个发电厂建设时推广应用,提高工作效率1.5倍。

贾向东觉得,自己的小改小革科技含量并不高,可就是这些“小窍门”,在一点一滴中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创造了价值。

随着电力机组技术参数和合金成分的增加,对焊工来说,意味着焊接的管径和壁厚增加,安装与组合工作量增大,技术质量要求越高、位置越困难。

贾向东努力做到“勤动脑、勤动眼、勤动手”,不断尝试着高难度的焊接技术。

在山西阳城电厂二期工程施工中,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管排均为未被普遍采用的新钢种——T91,这种钢材可焊性差,焊接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裂纹。

可这难不住贾向东。他多方查找资料,与工友们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T91钢材的焊接性,选用合适的预热温度,在焊接过程中使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并且将层间温度控制在200~300摄氏度之间,焊后再采用适当的热处理规范,终于率先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为企业赢得了业界口碑。

工友们说,像贾向东这样的好焊工,一天挣个上千元很容易。甚至,有许多企业开出高价,想把他“挖走”。这对于家境贫寒的贾向东来说,无疑是诱人的条件。但他拒绝了:“人不能忘本。当我身无所长时,是企业接纳了我,给了我学技术、练本领、施展才华的舞台。不管企业效益怎样,我都不能离开。”

“小贾师傅”的效能

“对于一个电力建设企业来说,高压焊工太重要了。”山西电建二公司总经理牛耀林告诉记者,培养一个优秀的高压焊工需要3至5年,少则花费数十万元。每年,公司光焊接培训的费用就需上百万元。仅参加一次技术比武,从选拔、集训到参赛就需要十几万元。正是在一次次比武中切磋、历练,才让焊工队伍的技能水平逐渐得以提高。

2009年,贾向东获得了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深造的机会。企业决定,脱产读书期间,一切待遇照旧。“到了北京,好好学习,家里不用担心。”领导短短一句话,让贾向东心里温暖如春。

如此培养一个焊工值不值?牛耀林心里很清楚:“拥有了一批优秀员工,企业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是有希望的。”

杨慧是贾向东的工友,虽然年龄差不多,但她愿意管贾向东叫“师傅”。“大家都在训练,他却总能在训练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创造出别人看不到的技巧。焊出来的东西真是没得说。”

要问贾向东带了多少徒弟,他总会苦笑着说:“技术好的都是师傅,虚心求教的都是徒弟。我们是‘动态师徒关系’,哪里算得清楚?”

“建设现场,如果有优秀焊工一起工作,就像一个气场,大家心里暗暗使劲,互相比谁焊的结实、漂亮,谁都不想成为倒数第一。”山西电建二公司焊接培训中心主任范如杞觉得,“小贾师傅”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带出几个徒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一个好焊工,能带动10个人,如果培养出10个好焊工,就能带出100个人。”

贾向东已经成为“像师傅那样的优秀焊工”。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师傅的技艺传承下去,为更多年轻焊工铺路搭桥,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焊工。

在“小贾师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焊工在各类层级的技术比赛中取得奖项,逐渐成为新生力量。

好焊工的担当

银灰色的高压发电机组犹如一座巨大的钢铁巨兽,发出隆隆的运转声。忽然,一条27兆帕压力的管道裂开针尖大小的漏洞,喷出的白色蒸汽将周围的管道、树木、建筑全部扫断……

这是贾向东做过无数次的梦魇。在他心中,要做好焊工,不仅看焊接速度效率,更要保证质量过硬。一座600兆瓦电厂,焊口就有1万道,电厂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全看焊缝牢固程度。

作为一名高压焊工,贾向东每天面对的是成百上千根耐受五六百摄氏度高温、两三百帕压强的管道,从直径一米到筷子粗细。对待每个焊口,他都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工艺操作,一丝不苟,在焊接工艺程序上从未出现过问题。日积月累的工作中,他摸索出各种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甚至,仅通过手掌就可以感知焊枪电流的高低。

对于工作,贾向东是合格的,但对于家人,他却给自己打了一个不及格。

2005年10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集宁的乌兰工程建设进入了关键期,而此时贾向东的妻子夏海燕也即将分娩。临近预产期,家人催贾向东赶紧回家。他却迟迟没有开口请假:“这个工程焊口多,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我还不能走……等快生了我再回去也来得及。”结果,直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也没赶回家。

电建人从来是哪里有工程就到哪里。2002年成为焊工至今,贾向东有一半时间在全国各地漂泊。虽然对妻子和女儿心存愧疚,家里有了事他却从来不跟领导说。

“只要休息,他总会抢着做饭、干家务,像是要把家里的活都干完。”夏海燕知道,贾向东不是不爱家,“只是责任重于泰山”。

从为吃饱饭而打拼的“小愿望”,到做一名好工人,为企业发展、祖国强大作贡献的“大理想”,贾向东的梦想不断刷新。

梦想有用么?这个80后农民工觉得:“每个人都有青春,只有伴随梦想与奋斗的青春才充满光彩,才会无怨无悔。”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