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彩色的结婚照:画面中,他和妻子,甜蜜、幸福。
他们说好了,等结婚一周年时,再去拍一组“全家福”——带着他们3个多月大的儿子。
昨天,2013年5月1日,是他们约定的日子。可是,他缺席了,永远地缺席了。
如今,照片从彩色变成黑白,定格在妻子手捧的相框里:如线的泪水,顺着相框边缘,浸进了相纸,落在那张棱角分明、再熟悉不过的脸庞上,怎样擦也擦不干净。
他喜欢足球。于是,他把每一次出发,当作是比赛,像前锋,总是冲在最前面。
他从小就想当兵。最终,他像战士一样,牺牲在了疆场。
夹金山啊,你可记得,那个年仅25岁的生命曾经来过。他压过的每一处坍塌,碾过的每一处悬崖,如今都已是通向生命救援的通途。
夹金山啊,你可记得,那个年仅25岁的生命曾经来过。那句“我走前面”的声音依旧在山谷回响,可是,英雄已经离去,永远地离去。
亦如每一次执行任务,张磊熟练操作,领着队伍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
4月20日,深夜,大雾。
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上,由3台装载机、两台挖掘机、两台大车和1台吊车组成的抢通队伍在险峻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四川路桥路航公司小金河关州电站C1标项目部技术最好的装载机操作手张磊。推开塌方体、铺平道路、压实路基……亦如每一次执行任务,张磊熟练操作,领着队伍小心翼翼向前推进。
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路况不好。“4·20”芦山强烈地震,让山上行走变得更加艰难:频繁的余震抖动着山体,呼啸的冷风裹沙石,模糊了视线。
然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抢险队伍已经顾不上这些。
省道210线芦山至宝兴公路是通往宝兴县城的唯一生命通道。地震导致沿途山体多处崩塌,道路损毁严重。打通生命线,挺进宝兴!抢通队伍必须尽快翻越夹金山,打通到蜂桶寨乡再到县城的道路,救援队伍才能尽快驰援宝兴。
至当天夜里9时许,这支抢通队伍沿着夹金山蜿蜒的山道,已经向前推进了10个多小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山体坍塌,几块大石头从山上滚落,砸中张磊所驾驶的装载机,张磊连人带车被石头砸下了深不见底的悬崖。
同事们赶紧架设起照明灯,在深约300米的悬崖处,装载机卡在几棵大树间,张磊情况不明。没有装备,心急如焚的同事们无法展开救援;深夜,天气异常寒冷,碎石不断滚落,赶来救援的消防和公安也无法下到悬崖展开救援……
“张磊、张磊……”山间响起了同事们一阵又一阵急切的呼唤,然而悬崖之下,一片沉寂。
一边是同事坠落山崖,一边是灾区群众的期盼。和张磊并肩战斗的其他突击队员,强忍着失去好兄弟的悲痛,继续向前开进。经过2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4月21日下午两点成功挺进宝兴,抢通灾区道路90多公里。
然而,这一切,年轻的张磊却永远看不到了。
21日上午10时许,阿坝州消防支队又派出小金消防大队5名消防人员赶来救援,被困在驾驶舱里的张磊已经停止了呼吸。直到下午4时过,张磊的遗体才最终被消防人员带回到地面。
悲伤,在夹金山蔓延。
“这个娃娃太踏实了,连中午饭都没吃,只带了些干粮和水就走”
4月20日上午10时许。
“没关系,我知道。”这是张磊留给二舅何天春的最后一句话。那天知道张磊要去抗震救灾,同在一个工地的二舅专门叮嘱他“注意安全”,不想这竟成他们最后的对话。
张磊驾驶装载机的技术就是何天春教的。“这个孩子能吃苦、肯钻研、好学好问,天赋也好,别人学习至少3个月才能上手,张磊仅仅两个月就能熟练操作。”
四川路桥路航公司小金河关州电站C1标项目部经理邹增富翻到了张磊在项目部两年多来的考勤表。“从来没有迟到或者旷工,地震前几天,他还向我请假,说‘五一’节要回家看看老婆和儿子……”
邹增富还记得,“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听说要去灾区救援的消息时,张磊成为110多名员工中第一个举手报名的。“这个娃娃太踏实了,连中午饭都没吃,只带了些干粮和水就走。”邹增富的眼睛湿润了。
戴着眼镜、身材消瘦,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张磊比较内向,别人说笑话时,他总是小声笑笑。可每次一有险情,他就主动请缨,冲在最前面。
去年,小金河发大水,河水猛涨,但当时小金河下游正在进行打洞施工,洪水一旦冲下去,会给下游的工作人员带来危险,损失巨大。由于水位已淹了装载机车轮的一半,十分不利于设备操作,技术过硬的张磊冲锋在前,负责便道加高抢险。
那是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夜晚,在3米多宽、200多米长的施工便道上,张磊驾驶着装载机一层层将便道加高、铺平、压实。在邻近河道的便道上施工,雨急风大,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到不断上涨的河水中。张磊硬是冒险领头作业,带着队友们排除了险情。
而这一次,同样是夜晚,同样是抢险,张磊却再也回不来了。“其实张磊本来可以不去灾区的。”张磊所在的土石方队队长杨洲称,当时单位考虑到他是操作能手,准备让他留守。可是第一个报名的张磊坚持要到前线去抢险救援。“没想到就出事了。”杨洲红着双眼说。
同事们还记得,张磊对自己驾驶的装载机非常爱惜。每天收工后,他都会对装载机进行擦洗、上润滑油,做好保养。虽然用了两年多,这台装载机仍崭新如初。
如今,在通往震区的夹金山上,英雄长眠,陪伴他的,还有他心爱的装载机。
“我以后会告诉儿子,他爸是个英雄”
5月1日,是冯丽梅和张磊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天人永隔。
怀里的儿子,虎头虎脑,不知悲苦。“我以后会告诉儿子,他爸是个英雄。”强忍悲痛,冯丽梅说。
不少人都不禁落泪,表妹庞晶更是泪如雨下。庞晶回忆,最后一次见表哥是在侄儿的满月酒上。
她还记得,表哥说,“不希望儿子将来大富大贵,只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一技之长,有幸福的家庭。”
张磊喜欢平淡幸福的生活,和许多“80后”一样,他热衷足球,喜欢贝克汉姆,还爱看网络小说。不少人说,张磊选择到灾区救援,并不是想成为英雄,只是想用自己的技术为灾区出一份力。
在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粮站一栋陈旧的砖混楼房里,有着张磊众多儿时的痕迹。在众人的眼中,张磊是个内向懂事的孩子。
那时,父亲张家东在粮站工作,收入不高,母亲何玉琼在农贸市场内摆摊,外婆身体也不好。作为家中独子,小小年纪的张磊就承担起了煮饭、送饭、洗衣服等家务。
14岁那年,父亲下岗了,母亲何玉琼生病花费了10多万元的医疗费,每月几百元的药费常常令家里捉襟见肘,只能靠亲友们的接济勉强维持。张磊但凡有了一点好吃的,都要留给生病的母亲。
参加工作以后,张磊更是扛起了家庭生活的担子。由于对自己太“抠门”,同事们都给他起了个绰号“少年葛朗台”。后来,大家才知道张磊家中还有老母亲常年病痛缠身,为了让母亲得到治疗,张磊将每月工资基本都给了家里,自己只留二三百元零花钱。
张家东双眼浮肿,但老人说:“我的儿子,他是为抗震救灾献出生命的,我为他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