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家庭和学校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像生命救援一样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正在芦山地震灾区进行中小学生心理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助理刘正奎、副研究员祝卓宏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遭受地震的创伤,原本就心理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灾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
与四川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地震灾区的留守儿童比重较高,拥有500多名学生的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留守儿童近80%。
刘正奎、祝卓宏和他们带领的研究团队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内心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依恋障碍,并由此带来情绪、行为和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父母关爱,亲情观念弱化;缺乏家庭教育,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心理倾诉对象,人际交流困难;隔代抚养,被祖辈过度保护或放纵,适应能力差等。”
“经受地震等灾难后,儿童更容易丧失现有年龄已有的心理功能,引发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刘正奎说,“有的会乱发脾气,还有的容易出现网瘾、逃学、害怕分离等。如果一些父母再度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再次分离,这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们造成更大心理打击。”
两位专家建议,一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充分吸纳和利用本地劳动力,使青壮劳力尽量留在家乡就业,创造机会让父母与孩子在一起;二是推动心理援助进入学校;三是灾区学校应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反应,广泛开展心理疏导、团体活动和娱乐游戏等,消除孩子们的孤独感;四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灾区儿童之家,促进孩子间交流的同时,及时把社会的关心关爱传递到灾区学校,及时把灾区孩子的需求传递出去;五是借助学校对灾区的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能够及时识辨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以便心理辅导人员能够对孩子们及早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
“心理救援与生命救援、物质救助同样重要,是灾后救援行动不可或缺的部分。”祝卓宏说,“尤其是对心理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必须加紧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尽量减少由此带来的严重行为问题以及以后发展成社会问题。”(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26日电 记者李宣良、王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