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新华社播发了通讯《守望 互助——芦山地震群众自救扫描》,文字平实,灾难面前未表露太多的悲情,而是描述了灾后三个自救场景,看后颇多感慨。
经历了汶川、玉树两次更大的灾难,这次芦山地震救灾组织更为纯熟,外部力量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开赴灾区,各项工作紧张有序。除此之外,我有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受灾群众的自救意识提高了,这不仅仅是经灾难磨砺后的进步,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无论是自发的,还是政府组织的自救,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都展示了战胜灾难的自信,这一点难能可贵。由于山高谷深,宝兴县长时间交通不畅,但当央视首次采访到宝兴县长时,他说:“现在应该说抢救生命的工作基本结束”。这句话听起来并没有什么修饰,但着实有震撼力。在没有得到大规模支援的情况下,仅凭一县之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抢救生命的最急险工作,这需要多么强有力的团结互助,多么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这一点,他们做到了。
在救灾过程中,军队、消防、医疗队等都功不可没,但仍有更多的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最基层人民群众的闪光点。历经劫难的四川仍然屹立的原因有很多,虽遭大难却依旧乐观的四川人民,在平时甚至有些安逸闲散的四川人民,在灾难中,迅速爆发出了坚韧、勇毅的抗灾自救力量。那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意绽放,表达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他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在第一时间挽救生命,在第一时间维护了安全和稳定。他们伸出自己的双手扒开废墟,拿出自家的粮食大家共食,铺开自家的被褥大家共眠,开着自家的车辆运送伤员和物资……灾难面前,我们发现了真正的大爱无疆、真正的守望相助、真正的患难真情。
也许有人会说,自救应是人们面对灾难,本能的第一反应,是理所当然。这种观点没有错。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自救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冷漠的社会,自救可能只为自保。但在一个有爱、有责任的社会里,自救会成为大家统一的行动,不仅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还能让每个人都充满信心和对未来的期待,让社会有更多相互支持的力量,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流逝,灾难亦可以变成历史,但正如那句古语:多难兴邦。灾难的价值在于,我们能从中悟出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能为我们今后的生活注入倍增的信心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