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即将进入震后第五天,我们在继续全力开展援救工作,搜寻失踪人员,救治受伤群众,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需及时介入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群众进行心理帮扶。
地震的发生,深刻地影响着震区群众的生活,原本习惯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居民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恋人和朋友,既有生活结构受到冲击,甚至解构。
从本质上看,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必然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是对地震中失去至亲的群众来说,如果不主动或被动地调节好心理状态、情绪,就有可能留下阴影,在以后持续发酵并发生作用,给未来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发生作用,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中外的一些较大地震发生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一些失去亲人的群众没有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导致心理上长期抑郁,甚至有极端的最后走上绝路。发生这样的事例,我们深感痛心。可以说,做好震区群众的心理帮扶工作,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心理援助、心理的重建和家园重建同等重要,心理重建需要社会给予更大的关注。心里重建难就难在它看不见、摸不着,很多部门、机构都不太方便把握,工作也不容易量化,但我们不能让其“被人遗忘”,这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行动,让受灾群众得到专业系统的救助。
如何防止地震悲剧发生后,再酿新的悲剧。笔者认为,心理帮扶要尽快尽早进行。站在“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帮助震区人民树立生活的信心与希望,重建社会关系,非常紧迫,也是政府、民间团体和新闻媒体的共同责任。
政府要为震区人民树立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在为他们医治生理创伤的同时,也要抚平心理上的创伤。不仅要妥善解决震区人民的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还要逐步分批开展心理培训,提高县、镇、村各级干部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实现自我疏导的同时,也为群众做好心理帮扶工作;更要谋划好震区的未来发展,让群众在心理上有所寄托,能够看到幸福生活的未来图景,让生活有想头、有盼头、有奔头。同时,引导有关机构和专业民间团体,设计好面向震区失亲居民的心理问题疏导工作,建立起重点关注、经常联系与主动走访制度,开通长期性的心理咨询热线。新闻媒体要避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过分刻画悲剧性的家庭和个人,尽量少去打扰震区居民。
逝者已去,生者坚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让震区同胞怀着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重建家园,开创幸福生活,以此告慰远去的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