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发生后,一个新的生命降生在雅安市人民医院的车棚里。为表纪念,孩子的母亲欲给女儿起名叫“孔震生”。张兮兮 画
●在爱心“井喷”的灾区,除了精心呵护这份真情,更需要对爱心进行有序疏导,那是对生命的尊重
●对伤痛者的体恤与慰藉,更能体现出一个媒体的道德准则与人性关怀
●地震让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正因为如此,有的人才不愿轻易放弃等待很久的幸福时刻
●对灾区的抢救和援助,需要外围群众克制激情,盲目、无序、自发的救助会堵塞生命通道
不要再添伤痛
苗向东
发生地震后,各新闻媒体都第一时间派出了记者前往第一线,报道最新最快的资讯,很敬业,但在报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报道行为和方式。从电视上看到:四川卫视一位戴眼镜的女记者多次打断医生抢救病人过程,采访灾民时竟然还问他们今天喝到粥开不开心。有的当地医生亲人逝世,因为救治伤员任务繁重,这些医护人员对家人安危无暇顾及,记者却不停追问他们:“家人去世了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
有的记者在采访遭遇不幸或者有难言之隐的对象时,为了使新闻更煽情,不是尊重采访对象的内心需求和人格尊严;不是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可能刺伤对方的话题,而是揭人家的伤痛;不是尽量回避,而是三番五次地渲染对象的不幸与苦难,偏爱触及对象不愿提起或者令其更加痛心和悲伤的内容。
曾有一个被埋在废墟里的九岁孩子没有放弃,他唱着歌等待救援。然而面对媒体频繁采访,孩子却情绪失控,在医院里大喊大叫。要知道幸存的孩子是“脆弱的芦苇”,此时任何强加的“采访”,都将重新划开那些稍得痊愈的伤口,成为孩子不可承受之重。为此心理专家呼吁:对获救人员的采访要有节制。
维护报道对象的尊严,尊重报道对象的权利,规避报道对象的隐私,这是一个记者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地震采访报道需要记者具有一种人文情怀,有了这种情怀,记者的眼里就不会仅仅是纯粹的新闻事实,还会有“人”,有对人的关怀和关注。
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记者,在面对身处不幸或者苦难的采访对象时,会像一位对病人抱着满腔人文关怀的好医生那样。有位记者采访一位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奶奶时,说:“当那些充满泪水的脸庞在我的镜头前出现时,我明白她们正在遭受的痛苦,我不忍心再让他们说下去。”然后握住她的手,不断安慰她。
造就一篇好新闻,绝不仅仅是敏锐的嗅觉、靠漂亮的文字和创新的技巧,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伤痛者的体恤与慰藉,更能体现出一个媒体的道德准则与人性关怀。
欣赏这种“作秀”
易晖
芦山地震的发生,也让雅安电视台主持人陈莹走红。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雅安电视台主持人陈莹本来当天要举办婚礼,可是地震后,她来不及换下婚纱,就前往第一线报道,被网友称为“最美新娘”。但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出现,一些人认为她是在炒作作秀。更指出陈莹明知道地震发生,可是不顾他人安危,拒绝取消婚礼。(《武汉晚报》4月22日)
此前,陈莹与成都商报记者面对面,还原了当时的情况,消除了一些公众的质疑。其中透露,婚宴结束后,陈莹送走了客人就赶回电视台待命。对于婚礼当天还要上班,陈莹表示:“我老公说婚礼虽然很有意义,但工作也同样有意义,他对我回台里上班没意见,就是让我注意安全,随时保持联系。”在笔者看来,陈莹是位称职敬业的记者,然而在地震来临时,披着婚纱继续工作,不过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及特殊环境下的责任,用不着冠以“最美”。如果将陈莹还原为一位普通的市民,在她身上体现出的镇定、执著、乐观,是更值得赞美的。
四川人民面对灾难的坚强和从容是有传统的。在惨烈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个故事广为流传,一位幸存者被国外救援队救出后,记者问他感觉怎样,他说:“被挖出来后看到都是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去了!”震后不久,有的家人摆好桌子,继续打四川麻将。网上有“含着眼泪的幽默”,如“八级地震实属天灾无人能料,六级余震政府关怀损失减少,中国挺住。”“人生自古谁无死,余震来了怕啥子,安心睡觉。”有此“传统”在芦山地震后,作为市民的陈莹及其家人淡定地照常举行婚宴就很好理解。而在陈莹举行婚宴的郊外宾馆,为了安全起见,在宾馆外的空地上搭起灶台,并不存在陈莹“不顾众人安危”的事实,有的只是美好与灾难的抗争。
地震让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正因为如此,有的人才不愿轻易放弃余震中的婚礼,不愿轻易放弃等待很久的幸福时刻。西方婚礼上,一些新人结婚誓词的最后一句是“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婚礼和死亡,也许从一开始就在赛跑。陈莹的婚礼中有一种源自民间的、充满生活勇气的美。越是在灾难当中,越应欣赏这样的“作秀”。
爱心也需疏导
王军荣
应四川省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对于灾区确有需要的,国办将统一作出安排……(4月22日《新京报》)
灾区现在最需要什么?需要大量专业人士,需要救灾物资,但这些均需要“生命通道”畅通无阻,可事实上,却是路上一堵再堵。一方面是灾区人民急需的人和物资无法到达,另一方面却是志愿者的爱心井喷且出现无序状态。对于所有的爱心,我们均需要呵护,然而,爱心更需要有效管理,唯有科学的管理,爱心才能显出最大的力量。否则,极有可能阻碍生命的获救也会好心办坏事。
单位团体未经批准暂不进入灾区;看似矛盾,实际上都是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如果前去灾区的志愿者不懂得专业知识,则很可能会添乱、帮倒忙。
其实,地震发生之后,一种理智的声音就随之发出——不要给灾区添乱,理性救灾。这样的呼吁虽然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但仍有不少人觉得,需要自己亲自到灾区,才是在救灾,而不管自己是否懂得救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果有人说其在添乱,反而会觉得很委屈。
毫无疑问,灾区极需要志愿者,需要更多的爱心救助,但救灾绝不需要冲动。因为受伤的生命在灾区,极易消逝;时间在灾区,最可宝贵,时间就是生命。任何不利于生命安全的举动都是危险的。
在爱心“井喷”的灾区,除了精心呵护这份真情,更需要对爱心进行有序疏导,那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救灾水平的提升,会使我们更加从容面对灾难。
通道不容堵塞
卞广春
电信专家2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外界与灾区联络少打电话,多用短信以及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以避免语音通道拥塞。这是由于用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方式传输一段同样长度的语音或文字,比电话占用的网络资源少得多,微信传输的语音数据则经过了大幅压缩,占用空间更少。
灾区地震发生后,关于生命通道的话题已经引起各界关注。与网络堵塞话题相比,道路交通堵塞更令人担忧。其中,一种是自然灾害形成的堵塞,不得不使用军用直升机空投,运送食品和救灾人员。另一种是人为形成的堵塞在通往震区芦山和宝兴的交通要道上,由于自发赶去的私家车太多,导致交通严重堵塞,救援部队与大型设备无法按时抵达灾区,有的物资运输车辆堵在路上一天一夜。专业救灾队与大批救灾物资无法及时抵达灾区,无疑影响了救灾的进展。
值得欣慰的是,公安部发出非紧急救援人员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的通知,以及国办发“限行令”后,社会各界纷纷支持响应。参与过汶川地震民间救灾的韩寒建议,震后黄金72小时内,名人明星暂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
通往地震灾区的任何一条通道,都不容堵塞。不论是将专业救援人员和急需物资送进去,还是将受伤待治的伤者运出来,保持所有道路的畅通,都事关生死存亡和成败。对灾区的抢救和援助,需要理性,也需要外围群众克制激情,盲目、无序、自发的救助,会造成抢救通道的堵塞,加大灾区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