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地方要闻

靠修车14年捐善款10多万元——86岁,猝倒在“慈善驿站”

2013年04月15日07:45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昨天下午1点,南通港闸区龙潭村9组。哀乐低回,一位86岁老人的追悼会正在这里举行。

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们从十里八乡赶来,向一位普通得很多人叫不出名字却是心目中公认的好人——修车老人胡汉生,作最后的告别。

而三四里路之外那个人们通称“慈善驿站”的修车亭边,寄托哀思的菊花、满含祝福的玫瑰也越摆越多。

“父亲走得突然,也特别平静,这或许是他做好事得到的一种好报吧。”小儿子胡振平平静地说,父亲操劳一辈子,退休后一直靠摆地摊修车挣钱做善事,14年了,无论刮风下雨从没停过,“那么大岁数了,总希望老人家能罢手歇息,没想到,他最后是以这种方式永远地休息了……”

下午2点半,灵车专门来到老港闸路老人的修车摊点。

“这里是父亲退休后每天‘上班’的地方,也是他最后倒下的地方。”4月10日一早,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修车摊点,却突然倒下,12日下午4时因心脏病离世,享年86岁。

“修车老人”的猝然离去,让整个南通为之扼腕。在当天吊唁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二三十岁的年轻面孔,还有正在上小学的孩子。

“胡汉生老人是我们村里的道德模范,如今他突然离开了我们,大家都感到不舍。”龙潭村党总支副书记纪凤英不住地轻拭泪水。

“老人自己一辈子过得清苦,几乎没享过什么福,却不顾那么大年纪,修车积善行德——真是个大好人呐!”60多岁的村民毫如英,红肿着眼睛说,“找他修车,从来都是随叫随到。”

在网上,网友们为老人点起一簇簇烛光,“好人一路走好”的留言寄托着哀思与祝福。网友“江东虎啸”说:“为善不论大小,尽力就行,向这位纯朴而高尚的老人致敬,一路走好!”

老人,是带着遗憾离世的。

“就在老人离开的前一天,他还一直跟我念叨着说,又积攒了好几千块钱,加上区里刚给的奖金,过两天一起捐出去。”二女儿胡美兰从老人床头拿出他的最后“家底”,哽咽着告诉记者,父亲一生简朴,平时连一分钱零花也舍不得用,“理发都是让老妈用剪刀替他打理的。平时除了修车,回家的路上还顺带着捡些塑料瓶子、废品,总想着要攒点钱行善助人。”她说,“你看,这里差不多又攒了将近一万块了。”

胡美兰回忆,父亲退休后,有一天突发奇想,在离家三四里路的老港闸路鼓风机厂门前摆起了修车摊,每天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晚上5点收摊。当时,修一辆车一块钱,而这一干,就是14年没撒手。

“十几年如一日,下雪天也不肯歇着。”修车摊隔壁,理发店的卜师傅感叹,“一个老人家,真是不容易。原以为老人家里缺钱,日子久了才知道,他是要修车攒钱去做善事呀!”

在家人的眼中,父亲是个极度吝啬的老头,修车攒的钱,是任何人都不能动用的“私房钱”。“孙子结婚要买房,老人家宁愿贷款也不许动用修车攒下的那点钱。”胡美兰说,老人不止一次告诫家人:修车的钱,有正经用处,谁也别想动。

这个“正经用处”,就是做善事!

“修车老人”的第一笔慈善捐款,开始于2005年年底。

那一天,胡汉生骑着他那辆破旧的28式自行车,一路询问着来到南通市慈善会。一进门,他顾不上擦去满头汗珠,就从怀里掏出一个大纸袋,把用报纸裹了好几层的1万元现金递到工作人员手上。

了解到这笔捐款的来历后,望着捆扎得整整齐齐、散发着淡淡霉味的一捆捆零钱,工作人员都十分感动,劝他拿回去,好好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可是,老人却十分固执,“我不喝酒、不抽烟,就想靠自己的双手挣点钱做点好事,这是我的最大心愿。”

从此,修车挣的钱,每当攒到“一万元”整数后,老人都要捐给市慈善总会。这么多年下来,老人家累计捐款10.3万元。

带着未竟的心愿,86岁的修车老人走了。在熟悉的雨棚下,人们再也见不到那老迈而清癯的修车身影,而他亲切爽朗的笑声却依然在人们耳边回响:“人活着,就应该多做善事。如果身体允许,我修车要修到90岁!”

港闸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成小红告诉记者,胡汉生老人先后获得2011年首届“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2012感动江苏人物”、“江苏省慈善之星”等荣誉,“他一生自奉甚俭,不事张扬,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也将‘做一辈子好事’的信念传递给了后来人。”

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做好事的行列,老人在老家龙潭村成立了“汉生爱心互助协会”,至今已募得各方爱心捐赠40多万元,成为今后扶贫济困的“慈善驿站”。

就在本月2日,港闸区为老人设置了一座崭新的流动修车亭。精心设计、制作修车亭的志愿者陆善洪遗憾地说:“我时时为老人的善举感动着、激励着,能为他做点事情,我心甘情愿。老人家没能用得上这座修车亭就走了,而他助人为乐的精神不会消失,作为江海志愿者,我们会继续老人的善行,让爱心永远传承下去!”

傍晚时分,祭奠老人的鲜花越摆越多,差不多要将老人留下的“慈善驿站”修车亭淹没。那鲜花,开放在春天的风中,也开放在人们的心里。(记者 陈明 付奇)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