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上最牛厅官”到“史上最年轻市长”,再到最近某地27岁副县长,被网络炒得沸沸扬扬。似乎年轻干部只要与公众所谓的“火箭提拔”一沾边,不仅会迅速成为热议话题,而且舆论基本上是一边倒、质疑声一片。
舆论并非刻意与年轻干部过不去,干部年轻化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向。公众质疑的不是“年轻干部该不该委以重任”,而是“委以重任的是什么样的人”“应以什么样的程序委以重任”。从这个角度讲,质疑反映的是公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缺乏应有的公开和透明的不满和担忧,体现的是公众对行使干部选拔任用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呼声和要求。更何况,从石家庄“造假书记”到湘潭“神女”,一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规问题,不也是在公众质疑声中原形毕现的?这不能不让公众对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更多几分留神和关注。
从实际情况来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改革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作为公众了解、参与和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渠道,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当前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简单化、程序化倾向。有的地方只公布拟任职人员的基本信息,群众很难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评判;有的地方公示方式单一,群众连公示内容都基本无法知晓,更谈不上参与监督、提供意见建议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应有的“防火墙”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方面,给弄虚作假者提供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公众很难在任前充分了解信息、参与监督、表达意愿,在结果揭晓后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抱以怀疑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而长此以往,选人用人公信度将大打折扣。
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只要素质过硬,完全可以破格提拔、大胆任用,这是公众共识。关键是过程要公开透明,明明白白地选拔,堂堂正正地任用。事实上,在现有制度框架和技术手段下,加大干部任前公示力度,将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并非难事。比如,扩大公示内容,增加拟任用人员的工作实绩、主要优缺点、群众评价、财产公示等情况,也不算是要求苛刻。比如综合运用网络投票等多种互动方式,尽可能给予公众参与监督评判的机会,也不算是无理要求。相信只要把党管干部和公众监督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群众力量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关口,让公众不再雾里看花,看得真真切切,一切质疑终将会烟消云散。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选拔出一批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挑得起“中国梦”重任的年轻干部队伍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