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央视网:纠结的房产新政“国五条”

鲁杨
2013年04月02日09:51   来源:央视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这个周末,“国五条”细则出台当仁不让成为各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带着公众万千期待出台的地方“国五条”细则,也不出所料并未满足公众的“刚需”,又是一片热炒之声鼎沸。北京、上海等城市按时发布的楼市调控地方版细则,抑制二手房价格成为主旋律。而纠结的却是市场和民众的两种反应,人们纠结的不单是政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式的“政策性恐慌”。

一方面是地方细则出台前后的市场“过山车式”的反应。北京住建委网站的网签数据统计显示,3月份北京二手住宅网签总量创下有史以来的单月新高。与之相对应,地方细则“靴子落地”后,北京多家中介人员表示,新政落地前几天的客户开始减少;3月初咨询的人较多,现在大家渐渐“吃透”政策,新政落地后没有多少人来咨询。

另一方面是地方“国五条”细则的千呼万唤始出来。国家要求细节公布的大限为三月底,但各个地方政府似乎都不愿抢先公布。也许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也许是因为时间原因,但不管怎样,其结果都是大家上演的都是拖延戏码,多个城市选择在大限最后一天公布细则。武汉市房管局3月31日下午在其网站上公布,2013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同比增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与武汉一样,南京版“国五条”也在3月31日晚间出炉,全文仅154个字,被网友称为“一条微博”。同样,成都、西安等城市的调控细则也如出一辙,发布时间及行文上都高度一致。其实,这与地方政府进退维谷的处境有关。广东省政府一位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便坦言:“地方政府的心态十分复杂,与以往一样,既要配合中央的调控,又不希望出台力度过猛的政策,从而打压当地经济。”

比市场和政府更为脆弱和敏感的,则是天天盼着房价下降的大多数普通民众。“国五条”细则甫一出台,微博所戏言的“枪枪瞄准投资,枪枪命中刚需”再次成为公众的调侃。公众普遍认为,有些城市的“国五条”细则实际落实程度比人们预想的还要轻,地产股视此为利好。多家国内重量级开发商也纷纷公布2013年的销售和开发目标,大部分开发商逆势上调今年的开发面积、销售金额以及业绩增长指标。上海一家中型开发商的负责人就表示,政策对二手房挤压,对新房市场则没有明显影响。正如在供应跟不上的前提下,强压需求只能暂时缓解房价上涨压力,被调控政策压制的需求今后仍会“井喷”。

其实,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过度关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一种。国人对任何一项调控政策的复杂反应可以理解,无非是几个字:“政策性恐慌”。

当“居有定所”的渴望与不顾调控一路飞涨的房价间沟壑难填,买房后再领证的现象变得屡见不鲜,举全家之力缴纳首付也就司空见惯。是一种购房的紧迫感导致了民众总是与政策“赛跑”,提早购房等于省钱不是一种心理防御的预期,而成为现实。有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平均买房年龄为27岁,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前了大约一代人:日本及德国为42岁,台湾地区是36岁,美国亦达30岁以上。

正是这种对政策的焦虑心态加剧了民众的社会行为不理性,出现政策性离婚、政策性过户等。通过改变婚姻关系、突破伦理道德来钻政策空子,竟然日渐“蔚然成风”。这与在涨价前抢购殊途同归,如同姜昆的相声《老急》里对粮油副食品涨价导致居民抢购囤积的有趣描述;而电价上涨前排队买电、油价上涨前连夜加油,更是不胜枚举。群体非理性选择的根源在于政策性恐慌。政策出台前后期盼-失望的民众心态的恶性循环,导致了民众在下一轮政策调整前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住房,自然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不再让民众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需要切实理顺房地产行业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真正消除政策的纠结和民众的恐慌。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