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刚农业专家携手谱写友谊新篇

2013年03月28日10:07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生活在非洲中部的刚果共和国人民祖祖辈辈有一个梦想: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实现粮食自给自足。随着中国援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11年建成启用,刚果人民向着“圆梦”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市郊贡贝区的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间玉米和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鸡雏在鸡舍里叽叽喳喳争抢饲料——谁能想到,这里在几年前还是一片荒郊僻野?

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现任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翻译的游雯告诉记者,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中国援刚农业专家2011年4月抵达布拉柴维尔以来,遭遇了物资奇缺、疾病高发、交通条件恶劣等重重困难。但大家一点一滴从田间地头干起,培育瓜菜品种,向当地人传授技术,以辛勤汗水和高超技艺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钦佩。

游雯告诉记者,“没有床和书桌,大伙就用多余的门板搭成床和桌子;缺水最严重时,4天4夜没水洗澡,就用湿纸巾擦擦手脸;市场上买不到肥料,我们用野草和土制作火烧土施肥;没有电抽水浇地,就自建蓄水池、用塑料瓶自制喷水头解决灌溉问题……”

农业专家们的实干和乐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朴实如同老农一样的硕士生导师、热带蔬菜专家党选民,为了赶进度,半夜起床摸黑去浇地。为了培育出适合当地的蔬菜水果,他早晨四五点就起床和蜜蜂“赛跑”去给瓜苗授粉。他种出来的特种西瓜、黄瓜、茄子个个味道好、个头大,把刚果共和国农业部长里戈贝尔·马本杜乐得合不拢嘴。

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木薯专家薛茂富为了做木薯杂交试验,在田里顶着炎炎烈日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养殖专家孙卫平为了更好地和学员沟通,夜里打着手电筒学习法语,一大早起来就背单词;作为示范中心唯一翻译的游雯,承担了从编译教学资料到带领学员到田间上实践课的几乎所有要用法语的工作,甚至还承担了工作范畴外的体力活。但这位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贡贝小姐”的80后姑娘,却从未叫过一声苦。

农业示范中心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当地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刚果共和国农业部派出的项目负责人翁古阿拉·保罗曾在中国留学近10年,不仅通晓农务,还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熟知中刚思维方式的差异,为推动项目开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前人们总觉得只有从法国、美国留学回来的人才有水平,可是现在我让他们看到了,从中国留学回来的人也有水平。”保罗自豪地说。

中国农业示范中心的工作开展得好,保罗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实现粮食自给,农业中心的工作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中国专家刚来时没有车用,保罗主动把农业部发给他的摩托车给专家们用,自己宁可走路或坐公交上班。“我骑不骑摩托车问题不大,但是专家们有了摩托车就方便很多,这样对他们工作有帮助。”他说。

中国专家对保罗的工作赞不绝口。善于沟通的保罗能将问题的重要性和症结说得很清楚,这使示范中心和刚果共和国农业部在工作上容易形成合力;保罗还很耐心细致,每次游雯做完法文版的课件资料,让保罗修改一下就特别放心。

如今,中国援刚农业示范中心已结出累累硕果。2012年2月以来,中心共筛选出53个适合布拉柴维尔地区栽培的蔬菜优良品种和3个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木薯品种,进行了18个玉米品种适应性试验,同时开展了肉蛋鸡集约规模化养殖试验。去年9月中心开办培训班后,还先后举办了木薯、玉米生产技术和蛋鸡养殖技术等多期培训班,受到当地各界一致好评。马本杜部长由衷地赞叹:“凡是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没有不说好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独立主席吕克·居尤2012年参观该中心后,对这一合作方式大加称赞。“中国的这种办法非常好,可以有效帮助非洲农民获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站在示范中心的农田里,绿油油的农作物正在茁壮成长,一片盎然生机。在中刚两国农业工作者的汗水浇灌下,这片希望的田野将更加美丽丰饶。(新华网布拉柴维尔3月28日电 记者 韩冰)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习近平访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峰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