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心”变化 新动力

甘肃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一周年回眸(下)

2013年03月22日13:52   来源:甘肃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联村联户行动这一年,对甘肃农村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总结一个年度汉字,“变”字当之无愧。从村庄到地头,从道路到产业,时时处处都在变。而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人的变化。

观念一变天地宽。短短一年,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办法、主动干”,许多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从“机关看、纸上办”,到“察民情、接地气”,广大机关干部也在与群众接触的实际工作中深化感情、焕发激情,改进作风、端正作风。双联行动,让干部群众双向受益。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省审计厅年轻干部魏文,第一次到帮扶点静宁县原安乡庙川村时还带着敬畏与好奇,这是她人生第一次的农村生活经历。刚到农户家,魏文有点不知所措,有了包村干部的寒暄,她才有机会调整一下紧张的情绪。

和魏文一样,很多机关干部从未到过农村,不了解农情,不了解农民,更不要说帮扶。

走进农村、走近农民。经过一年的双联生活,现在的魏文和村里的人已渐渐熟悉,也可以像包村干部一样和村民们随意寒暄,她觉得和帮扶对象已成了真正的亲戚。

年轻干部只有沉下去,民情才能记上来。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们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制胜法宝。正如省国土资源厅干部蒲跃军说,群众的呼声只有到一线去倾听,有效的信息只有到一线去采集,干部的工作只有到一线去检验。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这就是双联行动深远的意义。

而能不能下去,有没有能力帮群众脱贫致富,则是检验干部能力最好的尺子。

双联这一年,广大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来到贫困乡村、深入百姓家,听民意、解民忧、扶民困,和群众心融在一起、劲儿使在一处,改进了作风、收获了成长。

皋兰县西岔镇段家川村的张恩勤,曾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世纪90年代,他贷款4000元,在村里率先种起了蔬菜。但由于不懂技术,张恩勤不但没有挣到钱,连贷款都没还上。后来,他患上了高血压、颈椎病,再也没有了奋斗的劲头,渐渐成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双联行动启动后,段家川村成了县林业局的联系点,张恩勤成了县林业局林技站站长曾述春的联系户。为帮助贫困户致富,县林业局通过协调项目,帮村里盖起了120座蔬菜大棚,举办了多期种植技术培训班,还免费组织村民外出观摩,并对每个大棚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

这下,张恩勤好像又看到了希望。但是,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中还是顾虑重重。曾述春得知后,对张恩勤说,过去不懂技术吃了亏,现在有我在,你还怕不懂技术吗?

不错,政府帮着盖大棚,林技站长成“亲戚”了,农业科技都送到地头了,还怕啥?张恩勤咬咬牙又种上了大棚菜。在曾述春的帮助下,一年下来,张恩勤的两棚荷兰豆净赚5000多元,一棚萝卜、一棚娃娃菜也净赚了1000多元,他欠农村信用社十来年的账,今年还了一半。信心百倍的张恩勤今年打算再建两个大棚,他和曾述春也因此成了真正的“亲戚”。

乡村的未来,让梦想飞

乡村的未来是什么样的?青年是什么样的,未来就是什么样的;梦想是什么样的,未来就是什么样的。

从守着穷摊子,到争走致富路,随着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也开始了自己的转型。

3月17日,在北顺村我们见到了青年包兆辉。包兆辉,24岁,北顺村村民,北京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宁波打工,去年回到了北顺村创业。

其实包兆辉在宁波打工的收入不错,为什么不打工了要回乡呢?

包兆辉说,去年他参加了福建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组织的培训班。通过培训,包兆辉不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打工仔,他和几个一起培训的青年合伙注册了鸳鸯玉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当起了老板。

“先富脑袋、再鼓腰包。”从打工仔到小老板,包兆辉的思想转变,正是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想要的结果。

去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北顺村和福建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结为友好共建村。“贫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最难的是怎么为老百姓换脑筋。”李振生说,我们不是来送钱送物的,而是来送东部发展的思想理念,送敢拼会赢的创业精神。蓉中村,无山、无海、无矿产,却大大小小有20多家企业,一年产值有十几亿元,原因就在于思路。

想都不敢想,怎么能富?李振生自己掏腰包,把北顺村和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的52位青年送到蓉中村参加培训,引导他们创办小微企业。

梦想诞生奇迹。原来在苏州打工的青年包政,回乡创办了安保器材公司。原先在陕西渭南当厨师的尤国强,回乡创办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学应届毕业生洪莉英,准备创办传媒广告公司,当北顺村的创业领头雁。

一个个梦想汇到一处。北顺村党委书记刘天绪说,他打算在村里建一座小微企业创业园,让小微企业在北顺村铺天盖地发展起来。

在钟家岔村,28名参加蓉中村培训的青年,现在也掀起了创办小微企业的热潮。张文研创办了农资公司,赵凯等村民创办了印刷厂,史治军试养的藏香猪初步成功。甘肃双联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会宁县蓉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家村民入股的民营股份制公司挂牌成立。

股份制、小微企业、创业园、富民产业,双联这一年,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撞击着古老的甘肃乡村,撞出了发展的激情。(记者 吴梦寒)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