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一名中年男子爬上一栋三层建筑楼顶称被同乡陷害欲跳楼。众人围观起哄喊:“你跳啊!”该男子担心就这样走下去会被人笑话,于是找没有消防气垫的地方跳下。
跳楼者的心理是脆弱的,否则不至于寻此短见,而围观的人群无疑加剧了当事人的心理冲突,至于“你跳啊”的起哄则成了当事人最终选择极端的导火索。丝毫没有对生命的怜悯之心,只有幸灾乐祸的快感,这是舆论对围观者的批评。是啊,如果没人围观,没有起哄,也许当事人会慢慢想通悄悄走下高楼,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可是当我们在指责围观者的不道德时,却不知道这一现象在心理学家看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可以用心理学知识予以解读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利他行为会得到抑制。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负疚感会分散到其他人身上,即便“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地恶化事态的言行,也会因为有众多人在场而不以为然。这种情况下,对围观者的态度固然可以从道德上予以评判,但是如果我们粗通社会心理学知识,便不会只从道德这一个维度进行反思。
如此,我们便能明白为什么社会上经常出现众人围观车祸、围观溺水而无人施救或者报警的现象了,而且这种现象不独出现在中国社会,“围观者效应”即是外国社会心理学家从现实中发现并用实验进行证实的。跳楼者被围观,围观跳楼者进而被整个社会围观,即便站在最外层的围观者也是“身在此山中”,做不到“旁观者清”。所以,在这个围观的链条上没有人是超脱的胜利者。如果媒体总是强调民众道德的缺失,却很少用科学的眼光来反思“冷漠和麻木现象”,用理性的心态去考虑问题症结,恐怕只会让群众对社会道德堕落的描述越来越认同,从而进一步加重社会道德焦虑,加深社会疏离。
既然是心理学上的规律,那“旁观者效应”就不可改变了吗?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更加无所谓了呢?事实并非如此。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旁观者效应”之所以经常出现,往往在于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心理规律,也就谈不上用科学的办法去改变这种盲从的状态。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让更多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被大众熟悉,让科学成为我们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原动力。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不少。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借助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不能靠经验主义,更不能想当然。此外,社会管理是双向的,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和配合,只有我们的管理水平与公众的整体素质同步提升,才会取得预期效果。所以,不要武断地跟公众说什么是不对的,而要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对,更要告诉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