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生态畜牧业:让草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13年02月25日14:21   来源:青海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牧区人口不断增长,牲畜数量成倍增长,使我省草原退化、恶化、沙化日益严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省4.74亿亩可利用草原十多年间每年平均以十多万亩的速度退化,这种状况如再持续,将来青海的牛羊吃什么,牧民如何生活?

面对一系列尖锐矛盾和问题,在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战略,陆续启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长江黄河源区水土保持、沙化土地治理、退耕造林种草、荒山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等举措,经过多年努力,全省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恢复。为了缓解草畜矛盾,省政府推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禁牧草场2.45亿亩,对退化草场实行禁牧补助,对禁牧区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牧区、半牧区人工种草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对牧户实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并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使2.7万牧民从草原搬迁到城镇,减轻草场压力,使草畜平衡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特别是,在2008年我省提出加快推进牧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

这是有史以来在牧区进行的一次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变革,集中起来,就是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着力解决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单一、人畜矛盾难以协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转变。

从2008年开始,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发展要求,我省开始选择7个村进行生态畜牧业试点,由此第一家牧区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诞生。到2010年在全省牧区推广,截至2012年,全省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已覆盖牧区883个纯牧业村,入社牧户11.46万户,流转草场1.95亿亩,整合牲畜837.5万头(只)。基本实现了牧区、牧业、牧民三者协调发展,凸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在这场变革中,各地结合本地特点和自身实际,探索出了股份合作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创造出了种草养畜型、减畜禁牧型、转产转业型、资源经营型、基地辐射型、能人带动型、三产主导型等适合当地条件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例如: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格木镇更尕村生态合作社针对草原沙化严重,自然条件和草原生态环境恶劣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畜牧业经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探索发展沙漠经济,形成了发展多种经营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梅陇村生态畜牧合作社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出栏力度,大力实施草原灭鼠治虫、牧道治理和草原补播工程,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从2008年至今,全省天然草场核减超载牲畜456万羊单位,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绝大多数合作社实现“两减”(减人减畜)“两增”(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的。以2011年新建的300个合作社为例,入社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102元,新增679元,较上年增长15.4%,比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高494元。

在科技的有效支撑下,2011年牧区推广牦牛种公牛5000头、绵羊种公羊1.4万只、山羊种公羊0.2万只;牦牛选育面扩大到25.15万头、藏羊选育面扩大到52.5万只,半细毛羊巩固面扩大到95万只,绒山羊改良面达到58万只。通过调整、重组和优化畜群结构,全省还组建了8个牦牛种牛场、8个藏羊种羊场、7个半细毛羊种羊场、2个绒山羊种羊场,年提供优良种畜2.2万头只。

在采访生态畜牧业建设之前,记者始终有一个疑问,牧区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后,草场小了,牲畜少了,如何保证市场需求?在采访中,当记者向省农牧厅负责人提出这个问题时,他说,这个问题不必担心,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具体说,就是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我省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原则,结合各地区的优势实施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科学地分析了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牧减农补”战略,目前海东地区已具有饲养3000多万头只牛羊的适度规模的草食区,民和玉米种植面积由过去的1000亩扩大到30万亩,为“牧减农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采访中,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今后两年中,全省将以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建设为核心,推进草场规范合理流转,牲畜高效合理生产经营,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同时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延伸至牧区412个半农半牧村和352个有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农业村,实现生态畜牧业建设牧区全覆盖。届时,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全省将走上一条基本实现保护草原生态与牧业持续增产和牧民有效增收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记者/罗连军)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