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兰州市西湖街道视察时,了解到该街道首创了“民情流水线”的新做法。他表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需要大家来落实,你们很辛苦。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希望大家都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为基层搞好工作创造条件。(2月4日新华社)
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加强基层工作,夯实社会和谐之基》一文中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他说,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利益关系得到协调,思想情绪得以理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就能得到有效疏导,社会和谐也就有了牢固的基础。如今,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又重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何新意?笔者认为,那就是号召全党要正视基层建设中的问题,扑下身子抓落实。
要盯着基层打基础。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众多细胞是健康的,并充满活力,社会肌体才会是健康的、富有生机的。因此,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基层基础工作,要始终把基层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当前,在抓基层建设上,大家反映最多也最突出的就是会议多、文电多、大项活动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少”字上做文章。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减少会议、减少文电,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电不发,能够用其他形式替代的,就不开会、不发文电。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会议的规格,能减少的尽量减少,能压缩的尽量压缩,更不能借开会的名义游山玩水、发放福利、请客送礼。其次,要在“实”字上见成效。就是要坚持学用一致,自觉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自觉坚持表与里、知与行、台上与台下的统一,时时事事为基层做表率。
要着眼问题求突破。基层是工作的重心,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必须下大力解决基层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盯着基层的问题做工作,不解决问题不撒手,既不能因“盯”有困难而却步,又不能因“盯”得疲劳而放弃,更不能因“盯”有微效而懈怠。要大力倡导“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政绩”和“宁可揭露矛盾挨批评、也不掩盖问题图表扬,宁可把小问题放大看、也不麻痹大意留隐患”的风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于翻箱倒柜的实际举措,正确对待基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克服靠经验、凭感觉办事的倾向,多腾出些时间和精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措施。要区分轻重缓急,对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制约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群众急盼解决的实际困难,必须扭住不放,加大组织领导力度,集中心思和精力,一项一项地研究,一件一件地解决,不见成效不罢休。要坚持责任到人,细化目标责任,严格时间节点,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和对策,一人一事、逐人逐事地加以研究解决,杜绝“门面活”,不留“后遗症”。
要立足基层育干部。基层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大舞台”,也是考核干部的“大考场”。因此,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作为重点来抓。要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盯着末端抓落实。要切实端正抓落实的指导思想,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建设统一起来,把群众需求与建设目标一致起来,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和弄虚作假。要充分发挥抓落实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多从工作思路上启发诱导,防止简单地“照葫芦画瓢”;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防止“乱舞指挥棒”;让基层依靠自身解决问题,防止大小事都由领导机关定调子,变“一头热”为“两头抓”。要注重把握抓落实的科学方法,对一些重点问题,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抓、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抠,使每一项工作都“四脚着地、落地生根”,每一项建设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扑下身子实干中锤炼党员干部“情系群众,扎根基层,为民解忧”的思想作风,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国梦”储备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