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王胜道:四十载无悔乡医路

2013年01月24日13:59   来源:黑龙江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图为老王给村里的孩子注射疫苗。□文/摄 记者 车轮

  驱车赶往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双合村,同车的区卫生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村子距离市区36公里,总共40多分钟的车程。汽车行驶在满是积雪的路上,放眼望去,远处一片白茫茫,村路上行走的人并不多,零下27℃至零下39℃的严寒,让这个小村落显得格外寂静。

  村子不大,178户,732人。到村口时,村医王胜道已经迎了出来,见到我们,他下意识地低头看看身上的白大褂,检查纽扣是否扣好。随后把我们引进了村卫生室,炉火烧得正旺,屋里很热闹,五六位抱着孩子的家长,将不太大的屋子挤满了。“ 今天是计划免疫日,人有点多。”老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记者就在这间屋子里,看着老王给一个个孩子打疫苗,老王媳妇儿冯启梅会不时地进来看看,如果人太多了,就把等着的人领到他们住的屋子里。

  记者不忍打扰老王的工作,便在另一间屋子里和冯启梅聊了起来。冯启梅话里话外多是对老王的抱怨,“他娘的哮喘病他都没顾得上,照常出诊,晚上回来才给扎针”,“生闺女时,他不在我身边,回来的时候,娃儿都落地了”,“我有病时他也没咋照顾,还是邻居看我可怜,给我送饭”,“没照顾过孩子一天,有次我出去挑水,听到闺女的哭声,慌忙把挑的水扔到路边,跑回家看到两岁的儿子光着脚站在冰冷的地上,等安置好两个孩子再回去挑水,发现已被驴喝光了……”话虽这样说,在行动上,冯启梅却全力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活计。坐在一旁的女儿雯雯笑话妈妈:“冬天我妈总比我爸早起半个小时,提前把炉子生起来,好让村里人来看病时暖暖和和的。”

  接过话茬,雯雯谈起自己的父亲,眼中全是骄傲和自豪。“我觉得我爸特伟大,他挺不容易的,快60岁的人了,还在为村里人服务。每月14日,我爸都要骑摩托车去乡卫生院取疫苗。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我爸骑摩托车眼睛被风一吹,经常会冻出大水泡。”冯启梅也心疼丈夫,“有次他犯肾炎,腿肿得厉害,只能穿加肥的裤子。”冯启梅说,即使这样,老王还是坚持走家串户给村里人看病。“他对村里人永远比对这个家上心,给村里人赊账看病是常事。”老王的一句“医者父母心,有病不能不治吧”,总是让冯启梅哑口无言,“也只好由着他去了。”

  今年冯启梅把家里的60多亩地包出去了,她说:“老王帮不上忙,一心扑在村医事业上,我一个人干不动了。”好在他们在山东学医的儿子去年毕业,现在在内蒙古赤峰市当兵,虽然闺女刚上大学,但压力小了不少。冯启梅告诉记者,一年60多亩大豆和土豆的收入不到两万元,老王的村医收入能有一万多元,儿子上学每年的学费是7500元,女儿的学费每年6500元,收入不算多,但感觉很幸福。“家里为我和我哥上学贷款了,我爸说一定要供我念完书。”雯雯说。

  给孩子们打完疫苗,已近中午了,顾不上吃午饭,老王便急着去看望村里80多岁患有老年性慢性哮喘病的曹大爷。可老王的“银钢”小摩托踩了十多分钟,也发动不起来,他让记者看油表:“油箱是满的,就是发动不起来,气温太低了。”老王决定步行出诊。背起药箱,戴上棉帽子,采访中一直少言寡语的老王有些担心地问记者:“有3里地呢,你们能行吗?”正午的阳光洒在村路上,积雪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光,亮晶晶的。据说当天并不是今冬加格达奇最冷的一天,可寒风还是打得脸生疼。

  路上,老王告诉记者,1969年他在山东老家当上了新中国第一批“赤脚医生”。之后去新疆当兵,是想多学治病的手艺。来到加格达奇后,还是当村医,期间也曾想过转行干别的,“可干了多半辈子了,乡亲们又离不开我。”老王说,儿子像他,“过了春节我就60了,总有干不动的一天,真希望儿子能接我的班。”拍了拍身上的药箱,他接着说:“这药箱是来双合村后唯一的一个皮药箱,它比我闺女的年龄都大呢。”

  弹指间,乡医这条路,老王已不知不觉走了40余年……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新闻战线“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