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高原官兵的幸福事儿

2013年01月21日11:23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驻守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仑山某泵站官兵在宿舍边吸氧气边读书。 邹小庆摄

时间 2012年12月26日—27日

地点 线上运输部队和雪峰上的兵站

海拔 平均海拔4000米

“你幸福吗?”

在内地,这句采访语几乎成了略带调侃的问候。但在青藏线采访提出这个问题,却多次得到官兵憨憨实实的回答:“我很幸福!”

高寒缺氧、草木不生、孤独寂寞……上线之前,记者对青藏线环境的印象仅此而已。可真正随兵车驰骋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亲眼看见官兵健朗的笑容与身姿,品尝着兵站战士端出的热腾腾饭菜,才真切体会到高原军人生活的丰富和充实。

车行青藏线,满眼是变化。随着国家和军队对青藏线投入的加大,官兵的物质生活条件已非昔日可比。在官兵的精神层面,这条天路正在串联起越来越浓的幸福感。

青藏线空气中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活动量稍一大,就会感到头晕脑涨,心跳加速,思维迟缓。当年,不少青藏线官兵因为严重缺氧诱发高山疾病,牺牲在冻土高原。

如今,缺氧不再是魔鬼,驻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部队官兵吸氧难题基本得到解决。兵站部在青藏线上建成了8个制氧站、2个高压氧舱和3300多个用氧终端,所有兵站客房和官兵床头都配置了吸氧装置。几代高原人“吸饱氧”的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因高寒缺氧引发的疾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不过,战士们对吸氧有着自己的见解。在五道梁兵站,记者见站长温小平手背上粘着输液用的棉球,眼睛里布满血丝,乌紫的嘴唇干裂流血——他已发烧两星期了。工作太忙,一直没顾得上下山治疗。

“来,吸两口氧吧!”记者将氧气管递给他。

“谢谢!我一般不需要!”温小平笑了笑,“平时我们官兵都不吸氧。必须适应高原环境。将来打起仗来冲锋陷阵,总不能一人背一个氧气瓶吧!”

和平年代当然不用冲锋陷阵。但对于泵站官兵而言,巡查维护输油管线和打仗有几分相似。青藏线的冻土层下,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输油管线。线路任何一处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体输油。以往,官兵需要深入无人区莽莽荒原中巡查,不少战士被冻伤手脚。

如今,最让泵站官兵感到幸福的,莫过于数字化输油管控制系统让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在输油管线管理团控制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千里输油管线一览无余,各泵站值班画面实时传输,主控人员可通过电脑开启或关闭线上任何一个阀门。

“电脑能准确发现出故障管线的具体位置,抢修队官兵直奔目标,再也不用在无人区艰苦跋涉、反复探测了!”该团副政委李明涛说。

汽车一路向前飞驰,路边兵站的新老营房就像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在车窗上一页页翻过。当年的地窝子、干打垒老营房虽依稀可见,但它们正在慢慢融入冻土荒原冰封的历史。如今,沿线部队都搬进了新营房,窗户是双层玻璃,还统一配置节能供暖锅炉,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

住得暖了,吃得更好。青藏线沿线所有伙食单位全部实现了“八菜两汤三主食”自助餐。各部队建起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200多座,肉菜自给率分别达到100%和56%。

“这幸福那幸福,生个大胖孩子才最幸福!”在某汽车团,一位机关干部这样说。

特殊而严酷的自然环境,让不孕不育症成为困扰高原官兵的一个难题。几年前总后组织开展了以“关爱独生子女、关爱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关爱官兵生殖健康”的“三关爱”活动,众多医生专家合力攻关。如今,兵站部所属部队官兵不孕不育症检出率明显下降。记者听说某团一名士官结婚多年未育,经过两年治疗,他妻子最近刚生下了一对白白胖胖的双胞胎。正想前去采访,得到的答复是:“他得了儿子格外幸福,主动申请上线执勤去了!”

点开青藏兵站部“雪线政工网”,记者看到了官兵们自发评选出的“十大高原幸福事”:氧足了、水甜了、电通了、屋暖了、菜足了、路平了、见绿了、连队能蒸桑拿了……

幸福连成串,正沿着风雪青藏线不断向前延伸。(记者 欧世金 马越舟 特约记者 樊厚东)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新闻战线“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