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云南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发生山体滑坡、14户46人被掩埋遇难身亡的重大事故。事发后,镇雄县宣布启动地质灾害隐患安全大排查,确保不再发生滑坡等类似事故。(1月12日《人民日报》)
也许,有一些灾难性事件属于天灾,无法避免;但是有的则属于人祸,本不该发生。具体到镇雄这场伤亡惨重的山体滑坡,专家现场勘查后得出的结论是,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差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连续的雨雪天气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然而,持续一个多月的雨雪天气,却没有任何职能部门开展“排查”,更遑论给当地百姓发出预警。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46条生命瞬间消逝。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换来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地毯式”的大排查。这对幸存者而言,或许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但对已逝去的生命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假设这样的排查能早一点实施,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马后炮”式的表态,竟成为一些地方避重就轻、应对舆论的“妙招”。前不久,央视披露江西某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当地政府闻讯而动,有关职能部门更是“雷厉风行”,一天之内便取缔了所有贩卖场所,违法捕猎者也应声落网。这样的新闻,总让人有些五味杂陈,为何非要等到曝光后,才想起“立即行动”,以前干嘛去了?
早些日子在兰考县发生的火灾,同样可以看到“马后炮”的身影——袁厉害收养弃婴几十年,一旦发生事故,马上给她以“非法收养”的定性,把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难道,这么多年里,兰考民政部门就没有想到过这位“爱心妈妈”简陋的收养条件?
回顾以往诸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现象、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等公共事件,哪一次没有职能部门“马后炮”式的承诺?哪方面出了问题,必定有“马后炮”式的表态,就会有应时性、阶段性、突击性的行动,这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
“马后炮”式的补救措施,终究是推诿作秀的做派,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给媒体看,给百姓看,是一种避免追责的公关手段。指向上的天生缺陷,决定着“马后炮”式的整治、排查,终究是一阵风。风声过后,一切照旧。
把“高度重视”的时间点前移,就是对群众生命财产负责任的态度,把赶到现场的“第一时间”前置到对各类隐患的排查上,就可能减少悲剧的发生。
多些“未雨绸缪”,少些“马后炮”,是百姓的期盼,也是责任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