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在中央政治局、中宣部先后出台改进工作作风、改进文风的相关规定后,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正集体改变着“说话”方式和话语内容。
中央媒体更“新闻”了
新年第一天,《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实实在在服务读者。”这条向全国读者表决心式的微博立即在网上引起热议。
翻开近期《人民日报》,已经能感到很多变化。《代表发言捞干的,省长讲话不念稿》、《准生证新规,你那里落地了吗》、《入园路仍难行》、《下基层别“没干先吹”》、《科技创新,莫言你怎么看》……这些鲜活的标题,或口语表达,或比喻借代,或诙谐幽默,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1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舆论监督报道——《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4日更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武汉赫山无奈“解毒”代价高昂》的批评性报道。
舆论监督报道回归《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无疑是个强烈的信号。同时,新华社也刊发多篇深度报道,对山西隧道爆炸事故、新交规“等黄灯”之争等民众关切的热点事件进行追踪和调查,其报道新风得到读者认可。网民对此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才是央媒应有的社会担当。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中央媒体文风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会议报道的新闻稿与往年相比更短了,更实了,以往在文尾罗列大批领导人名单的写法也改变了。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长”,往年15分钟,这次不到10分钟。政治局常委活动报道也可以仅用100多字,外媒惊呼这本身就是“大新闻”。
从这些变化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央主流媒体打破传统报道模式,让新闻价值最大化的改革新风。迈入2013年,央视经典栏目《焦点访谈》元旦改版、《人民日报》新年增版……央媒一系列的动作让人对未来的媒体文风的改变有着更多期待。
“豆饼哥”上《新闻联播》了
“老伴,原来昨天是‘万年真爱日’,我说蔷蔷怎么选在昨天登记呢!”76岁的退休干部王洪生拿着1月5日的吉林日报,给老伴读着当天一版刊发的消息《留下一生珍贵记忆——“201314”长春扎堆登记结婚》。“退休这些年,我一直订阅《吉林日报》。最近,我看《吉林日报》有变化,好多民生类的消息都上了一版。”王洪生说出了很多读者的切身感受。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卢新宁认为,改文风最重要不是漂亮的文字,也不是鲜活的表达,最重要的是诚恳的态度。“突破刻板的语态,关键就是要在场。”
“将笔触对准基层,用脚板走出新闻”成为从央媒到地方媒体新闻人的广泛共识。《浙江日报》近日连续刊发了《用脚丈量、用心采写》、《新闻人永远“在现场”》等系列评论,为改文风设定基调方向。《连线陈辽敏@胡晓丽粉了郑初一》这样一个充满网络风格的标题来自《钱江晚报》。“哪怕只有一分钟,我们也想说说心里话”……短小、实在的群众语言,让读者感受的不仅仅是清风。
“3日晚看新闻,眼泪差点掉下来。”这里的“新闻”是指1月3日《新闻联播》中播出的石家庄“豆饼哥”姚彦君的故事。对于一贯比较严肃“正统”的《新闻联播》,观众敏锐地觉察到其悄然变化。姜汤姐、豆饼哥等“凡人小事”让这个老牌名栏目更加亲切了。1月2日,《新闻联播》播出“生活服务台”专题,内容是“冬季雪天路滑,驾车有技术”,向观众介绍了几项雪地开车的注意事项。1月4日,《新闻联播》头条关注成都曹家巷拆迁,时长近6分钟。据介绍,1月1日至5日,《新闻联播》最高单期收视率为4.53%,平均收视率与2012年平均值相比上升了24.32%。
老套路写稿难过关了
“按以往要求,这两篇稿子算很好了。但现在请你们拿回去再改一改,更实一点,更细一些,写法上尽量创新。”1月8日,记者所写两篇稿件,就这样被值班总编“退货”了。从上到下转作风,报什么、怎么报,写什么、怎么写,媒体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改文风对他们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跳出“老套路”写出新风格,并非简单事。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江苏省委、省政府联系江苏实际,迅速推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其中明确提出:要简化改进新闻报道,省领导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本报在第一时间组织编辑、记者吃透省委精神,切实改进新闻报道。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新年前后,《新华日报》版面内容已有不小变化。压缩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报道,腾出空间,让“还原真相”、“新华关注”等读者爱看的新闻栏目,能在“寸土寸金”的省报头版上“露脸”。
在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后,《新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连发三篇评论员文章:《尊重新闻规律方有好文风》、《改文风,改“形”更要改“神”》、《改文风,“常改”更要“长改”》。这既是承诺,更是行动。
在本报每天的晨会上,一篇报道想要赢得喝彩,文风清新成了基本要件。考核记者稿件,总编辑用上新的尺子:凡是改文风进步大的稿件,在评级上给予倾斜;仍按老套路写的稿子,给予降级乃至“枪毙”。
选题更加贴近读者,采访更加深入一线,写作更加清新活泼,这样才能向读者捧出“带露珠”的好新闻。翻开近期的《新华日报》,清新气息扑面而来:长篇大论少了,现场特写多了;会议报道少了,民生新闻多了;领导活动少了,百姓声音多了……精短鲜活成为整张报纸的主打风格。
去年12月27日,新华日报记者以《三个会并成一个开》为题,报道了我省3家企业大学集中揭牌的新闻。原是一篇领导活动通稿,变成了新闻特写,短短533字的稿件,光采访对象就有3个。一位省领导在稿件见报后,专门打电话到报社表扬,认为这是转作风、改文风的成功实践。
(记者 李先昭 李玲 陈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