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曾经因为石油经济而风光无限,如今正处在结构转型的艰难爬坡期。延安人需要冷静思考并积极行动起来:如何满足全国人民的圣地期待,如何恢复经济发展的活力并与全国人民一起全面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面临种种挑战,延安如何突围?本报记者对话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
记者:您以前没有在延安工作过,您在去年5月份履新之前,对延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有怎样的认识?
姚引良:我在省政府任职的时候对延安的发展也有基本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取得了四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以前发展很快,人均财力全省第一;二是退耕还林全国第一,这让延安山川大地基调由黄变绿;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明显,发展了三百多万亩苹果占全省三分之一;四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在全省走在前面,做得比较好。
同时,延安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结构单一,油主沉浮不可持续;再如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高,规划滞后,城市载体服务功能不强;另外,红色革命旧址众多,保护利用不到位,旅游环境差,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变成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还有延安农村低收入群众占比较大,收入低。
记者:过去一年多时间,面对延安的现状、挑战以及取得的进步,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姚引良:延安在变,但变得还比较慢!延安的干部群众以及外地的游客都感受到了城市的变化。我认为成绩应该肯定,但对进展我并不十分满意。不过,一步步踩稳踏实走到这一步也很不容易。我一直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部署就要先理清思路,把现状、问题弄清楚,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弄清楚,然后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就是实干,就是解决问题。但抓落实涉及到思路、方法,涉及到人、财、物各方面的条件,哪里出了问题,部署都无法落实。
记者:我经常去延安出差,前后对比我感到延安的城市面貌变化很大,尤其是环境卫生。
姚引良:延安曾经连续七个季度位列全国旅游城市满意度调查倒数第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环境脏乱差,旅游业发展的软硬条件让游客意见大,游客对圣地的想象与现实反差太大。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我们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强了领导力量,进行了不间断的整治。从城市大街到沟道小巷,从旅游景点到居民社区,从交通环境到酒店服务,按照游客的投诉问题全面整治,很快城市旅游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游客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记者:延安市区有个特色,很多居民都“挂”在山上,住着不方便,也不利于山边革命遗址的保护。
姚引良:这是山城特色,但延安这一“挂”就是十几万人呀!所以我们启动了一项改善人居环境的“居民下山工程”。今年下半年以来,结合十大革命旧址周边环境整治,已动迁了三万名左右的居民,其中大部分是“挂”在山坡上的群众。
记者:是要把这十几万人全部搬下山吗?搬下来以后如何安置?
姚引良:是的,到时候山上就没有常住居民了,直观坡面全部恢复植被。我们在拆迁的时候还刻意保留部分窑洞,设想利用绿树掩映的窑洞灯光,让外地游客体验革命圣地的感觉。下山居民可以原地就近安置,也可以在建设中的新区安置。延安的上山建城工程,就是要把老市区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与旅游业发展无关的城市功能转移到新区去,腾出空间安置下山居民。同时,我们也已决定,老市区不再批建高层,革命旧址周边只拆不建,旧城改造要努力恢复红色延安的历史记忆,使其更符合人民心中对延安的向往和定位。
记者:上山建城对于延安来说,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而延安很多干部群众却说,上山建城是被“逼”出来的。
姚引良:外地游客对延安城市建设有意见,说宝塔山不再巍巍,都让高楼占了风头。市区交通拥堵、建筑密度过大,也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延安城区常住人口已超过50万,按照一般的城市规划要求,至少需要5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延安老市区只有36平方公里,这就是城市建筑密度大,道路交通拥挤的客观原因。没有足够的建设用地怎么办?我们提出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中疏”就是疏解老城密度、保护革命旧址、发展旅游产业。“外扩”就是削山填沟造地建新城,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新区规划面积七十多平方公里,分为北、东、西三大片区。加上老市区,延安的城市规划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可以为今后二三十年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建设空间,可以容纳80万以上的城市人口。
记者:国家勘察大师张苏民曾说,延安上山建城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工程。这个工程是如何解决技术难题的?新区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
姚引良:新区建设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论证。我是搞科技出身的,新区建设涉及到的工程地质、水文等重要论证会我都亲自参加,听取专家意见。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通过盲沟排渗和强夯技术解决了填方区地下水位上升和密实度的问题。并且投入3000多万元,依托国内顶级地质勘察设计单位,随时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延安新区规划是一次到位,建设初见成效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今后居住在新区的居民能够同时享受县城低容积率的空间、绿化环境以及大城市的载体服务功能,我们将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城。
记者:十八大报告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叙述中提到优化国土空间,上山建城就是一个例证?
姚引良:是的,延安优化国土空间除了上山建城以外,还有治沟造地,这也是给自然修复留下空间,给农业发展留下土地,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沟里造的是稳产高产的坝地,是高标准农田。我们将充分利用延安山川大地的沟道资源,计划十年治沟造地一百万亩,使延安农民人均拥有一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同时在缓坡和丘陵地区种土豆和小杂粮约200万亩,再加上350万亩左右的苹果,800万亩左右的红枣和干果,延安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就没有问题了。治沟造地也是防止水土流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以大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集中连片的耕地也有利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记者:延安今年提出“以统筹城乡总揽工作全局”,但我总觉得统筹城乡是一个很复杂、让人摸不着的概念。延安实现统筹城乡的具体抓手是什么?
姚引良:其实很简单,统筹城乡是手段,解决农民增收才是目的。我们要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解决农民收入内部不平衡的问题,使得延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就是通过城镇化和工业化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就是通过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改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对延安而言重点是提高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45万名群众的收入,使他们与全市人民一起进入小康社会。今年以来,统筹城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促进12个县城、33个重点镇、100个新型社区的建设和与之配套的产业发展。另一项工作就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三区九园的建设,通过工业化转移就业。延安市还规划了50个现代农业园区,将治沟造地、移民搬迁、新型社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让贫困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延安统筹城乡的工作成果,用赵乐际同志的一句话讲,就是“已经破题”。
记者:说到工业,就不得不提到延安的“油主沉浮”,也不得不提到延安经济增速连续几年位居全省倒数第一。
姚引良:延安这些年发展慢的根本原因是过于依赖石油开采业,通过扩大开采面积增加石油产量。但是随着老油井产量的衰减和进一步扩大开采面积的限制,这种模式就不可持续了,这个时代在2006年就已经走到了头。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与上山建城一样也是被“逼”出来的。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延安的经济增速还会处于全省后面,但是我们期待尽快扭转垫底局面。延安的产业结构转型必须解决黄河引水、园区建设项目实施等重大问题,没有三年五载是无法完成的。延安现在必须接受经济增速缓慢的既定事实,紧咬牙关抓项目、建园区、促转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今天做的是打基础、利长远、支撑延安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即使政绩不体现在当下,现在也必须进行结构转型。我多次强调,延安的科学发展就是转型发展、加快发展。
记者:很多资源型城市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延安怎么转?
姚引良:延安确立了三产并举、能化并举、园区承载的工业结构调整思路,提出了“三个转变”,即由资源开发为主向资源开发与加工转化并重而且更加重视转化的方向转变;由以扩大资源开采面积增加产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收率的方向转变;由主要依靠能源化工产业向多业并举转变。要在加快发展以煤、油、气、盐为原料的化工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和围绕鄂尔多斯盆地资源开发与加工转化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主要利用天然气的高载能产业。
记者:结合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延安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怎样的?
姚引良:延安未来发展的思路已经很明确,就是按照十八大的要求,结合延安的实际,抓好延安市第四次党代会所确定的各项任务,核心是抓好落实。
去年末召开的延安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富民强市;引水兴工,产业转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文化引领,旅游带动”四大战略,就是针对延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落实推动工作,努力使延安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社会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翻一番,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