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新华每日电讯:“世界末日”话题 是减压更是逃避真问题

常江
2012年12月14日11:3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设想灾难到来的场景,甚至为自己树立一些假想敌,增强生活的戏剧性。但鲍德里亚的狂言不是毫无道理的,如果习惯了用幻想来逃避问题,而非真正地解决问题,那么符号是有可能超越实在,让我们的生活陷入虚拟化的。

  假如世界末日是真的,那么这将是本专栏的最后一篇稿子。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话。从小积累起来的科学素养,使我们不至于真的相信地球会在12月21日那天毁灭。但电影《2012》刚刚上映的时候,却有很多人信以为真,以至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要在官方网站发布辟谣消息,告诉大家电影里讲的不是真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揭示出我们所处的世界呈现出的典型“后现代性”:一个真实存在的、代表着权威的机构(NASA),居然要为一部电影虚构出来的情节来辟谣,貌似颠倒了,却又显得如此自然。

  实际上,关于“世界末日”的话题,早已不新鲜了。似乎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就盛传过什么诺查丹马斯大预言,我还专门到地摊上买了一本书看,说的也是地球将在哪年哪月哪日准时毁灭,身边也有很多人半信半疑地讨论,还煞有介事地思考生命的最后一天自己会做些什么。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把地球末日当做话题的人,都不是真正相信世界末日存在的人。他们在用对这一话题的言谈,表达某种情绪,暂时逃避他们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其实不止是世界末日的话题,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人们会抓住一切带有“超现实”色彩的话题,去讨论、争辩,甚至设计成体系的理念。例如,很多年前,当英国王妃戴安娜死于车祸,几乎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哀悼浪潮,包括中国。人们看电视直播,落泪、慨叹童话的开头是多么美好,结局又是多么伤感。可事实是,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戴安娜是谁,和张安娜、王安娜有啥区别。为一个陌生的外国王妃落泪,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有一个机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失落感宣泄出来,明天起床后整装待发,开始新的生活。

  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也无奈地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话题可供我们选择和利用,来缓解现实带来的挫败感。难道不是吗?明星的绯闻和艳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丹麦王子和王妃离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吗?十二星座中哪个最惹人讨厌,这科学吗?所有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将一些压力稀释掉了。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生活,设想灾难到来的场景,甚至为自己树立一些假想敌,增强生活的戏剧性。连童话王国的王子和公主都会离婚,我们的一点点感情挫折又算什么呢?同样,如果世界末日很快就要来了,工作少做一点,美食多吃一点,身材胖了一点,那又怎样?

  现代人是需要用类似“世界末日”这样的话题卸去压力的。可是,写这样一篇文章,并不是要为这种现象提供合理性的解释。既然存在即合理,那么热衷于世界末日话题的人就没什么错。但这样的生活态度——尤其是,社会中大量的人持有这样的生活态度——真的是健康、有益的吗?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于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一味地逃避现实,从而一次又一次失去了改变命运,乃至改变世界的机会?

  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是不是第一时间打开电脑,登录星座网站,去听星象师怎么说,再和自己的遭遇一对照,做出“果然如此”“命运使然”的判断,并继续心安理得下去?

  剥夺人们幻想的自由,多少有点刻薄,这我承认。但感谢电视、电影和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幻想的色彩,与现实愈发脱节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星座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真的在以世界末日为借口自暴自弃(尽管有效期仅至12月21日)。

  鲍德里亚的狂言不是毫无道理的,如果我们习惯了用幻想来逃避问题,而非真正地解决问题,那么符号是有可能超越实在,让我们的生活陷入虚拟化的。换个角度看,作为一个有趣的话题,“世界末日”已经被过度消费,很多人已经分辨不清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真的临近了,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像现在一样去集体幻想吗?

  这是一篇扫兴的评论。之所以扫兴,也许源于我是忠于现实、不善幻想的金牛座。是的,即使职业扫兴者如我,也已经无法将星座与现实生活彻底区分开来了。有趣,也有点令人胆怯。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