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沙里淘金建起致富链——内蒙古沙产业扫描

2012年12月10日13:22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这就是沙漠里的金子。”内蒙古永业集团总裁吴子申拿起几棵植物的枝条对记者说,沙漠也是资源。当治沙与致富结合起来,“美丽”也就有了持久力。

他手里拿着的植物叫梭梭木。吴子申介绍说,公司在沙漠里种植的梭梭林是戈壁沙漠最优良的防风固沙植被之一。梭梭木的嫩枝是骆驼赖以过冬、度春的好饲料,骆驼粪则是梭梭木最好的肥料。同时,梭梭木又是重要药材肉苁蓉的寄主,这种药材的经济价值很高。一般来说,在沙漠里种植梭梭、苁蓉,每亩投入800元,可赚3万元,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

此外,他们在沙漠里种植的苦豆籽,是高耐旱、高耐寒、高耐盐碱的沙生植物,既为人类对沙化盐碱地治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有药用价值。目前,内蒙古永业集团已形成年产100吨苦参总碱、5000吨消杀剂及日化系列产品、500吨保健食品的生产规模。

在沙漠中看到“致富链条”的不只是吴子申。

乌海市地处北纬39度线上,地处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交会处,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沙尘暴发源地之一。但也正因为如此,这里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降雨稀少和无污染的特质,再加上黄河水从这里流过,为酿酒葡萄的生长创造了绝佳的环境。民营企业家撖建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起来一座“葡萄酒庄园”。目前,他的企业已在沙地上围庄而建葡萄基地3600多亩,沿黄河灌区还有上万亩基地正在建设,当地的葡萄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

被国内外专家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区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在鄂尔多斯高原,有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上述区域。

面对严酷的现实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中期,鄂尔多斯市就开始了以生物措施改良砒砂岩的探索。在经过多达80余种灌木的试种后,最终沙棘、沙柳等植物被证明较为适宜在砒砂岩地区种植,“地上一把伞,地下一张网”,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据鄂尔多斯市水保局局长马振纲介绍,最初沙棘种植还是以政府项目带动为主,管理部门给农民提供种植费,待秋天验收合格后连本带息兑付给农户,并对沙棘果、沙棘叶实行保护价收购,解除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

尝到甜头后,种植户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了保证沙棘的成活率,不少种植户主动抗旱保苗,自发拉水、挑水浇沙棘。“五六月份时,靠捋沙棘叶子也能弄些收入,到十月份我们开始剪果,每年单靠沙棘种植就能收入万八千块钱。”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暖水乡村农民刘万珍说。

东达蒙古王集团是鄂尔多斯当地的“治沙产业明星”之一,集团董事长赵永亮倡导“向绿色要生产力,用绿色保护绿色”。利用长达十年的时间,东达蒙古王集团在达拉特旗的沙地上建立起生态移民村,一边发展最适宜在干燥沙地开展的獭兔养殖业,一边大面积种植适合獭兔食用的沙柳。据测算,獭兔养殖每年可给一个普通养殖户(2500只)带来的收入超过10万元。

如今,在鄂尔多斯东胜区,一个沙棘产业工业园区正在崛起,6家沙棘加工企业已在园区落地生根,竞相发展。沙产业不仅带动了百姓致富,更有效治理了环境。目前,鄂尔多斯市林草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4000多万吨,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对黄河的威胁。

内蒙古境内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防沙和治沙任务十分严峻。自治区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佟金壮说,近年来,从国家到自治区,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沙草产业。

佟金壮认为,坚持治沙致富是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目标,把防沙治沙与调整沙区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增强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10日电记者张丽娜、张舵、郭远明)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