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同党长期合作共事的坚定爱国主义者,西藏革命建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西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同志的哥哥尧西·旺堆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12月5日在成都举行。
尧西·旺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2日9时05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4岁。
尧西·旺堆同志逝世后,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王刚、回良玉、刘延东、赵乐际、朱镕基、帕巴拉·格列朗杰、热地等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对尧西·旺堆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为尧西·旺堆同志的逝世送来花圈,并对其家属表示慰问。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西藏军区、武警西藏总队等送了花圈。
12月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到全国政协副主席、自治区政协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同志家中,对尧西·旺堆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并转达了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尧西·旺堆同志逝世的悼念和对其亲属的慰问。
自治区领导陈全国、向巴平措、白玛赤林、郝鹏、吴英杰发来唁电,对尧西·旺堆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并送来花圈。
以不同方式表达哀悼与慰问的还有:列确、田聪明、杨金山、郎友良、洛桑江村、金书波、公保扎西、秦宜智、齐扎拉、邓小刚、罗布顿珠、董云虎、梁田庚、任荣、阴法唐、江村罗布、巴桑、尼玛次仁、张跃平、桑顶·多吉帕姆·德庆曲珍、次仁、嘎玛、周春来、宋善礼、赵正修、阿登、新杂·单增曲扎、马如龙、多吉、武金辉、甲热·洛桑丹增、多吉泽仁、宫蒲光、孟德利、德吉、多托、格桑次仁、董明俊、李昭、丁业现、巴桑顿珠、珠康·土登克珠、金毅明、乔元忠、策墨林·单增赤列、白玛才旺、刘庆慧、罗松多吉、白玛朗杰、索朗卓玛、央金、洛桑久美、宗洛·向巴克珠、萨龙·平拉、张培中、吴逢惠、曹旭、张增文、普穷、李光文、郭毅力、汪象华、土登才旺、胡宗林、次仁拉姆、胡颂杰、田福俊、郑英、郎杰、李维伦、崔继国、恰白·次旦平措、龚达希、子成、洛桑丹珍、索朗达吉、马光华、江措、布多吉、陆惠民、泽仁桑珠、孙岐文、曲加、向巴嘎登、金喜生、洛桑顿珠、白钊、多吉、群培、阿扣、马泽碧、尼玛占堆、赵廉、王海林、徐洪森、杨有才、周歧顺、恰巴·格桑旺堆、才旦卓玛、向阳、陈汉昌、桑珠、高世珍、多吉扎·江白洛桑、嘎玛泽登、德吉措姆、拉敏·索朗伦珠、顿珠、次仁卓嘎、曲加、加保、平措、益希单增、才旺班典、扎门·赤列旺杰、李传恩、王瑞连、金世洵、高扬。
5日上午,成都市东郊殡仪馆悼念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沉痛悼念尧西·旺堆同志”的横幅,横幅下方是尧西·旺堆同志的遗像。
上午10时许,自治区领导邓小刚、宋善礼、孟德利、乔元忠、刘庆慧,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刘道明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尧西·旺堆同志的遗体前敬献哈达,向尧西·旺堆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尧西·旺堆同志1929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理塘县,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的哥哥。1950年11月参加工作,2008年经中央批准退休。尧西·旺堆生前是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和平解放前期,尧西·旺堆与帕巴拉·格列朗杰副主席一道,就受到党的感召,接受党的领导,投身革命工作,积极为十八军进藏支前。1954年,在党的领导下,他参加昌都宗青年联合会工作,积极参与各种宣传活动。1959年以后,他参加昌都地区军管会工作以及昌都地区行署、政协工作,与全地区人民一道,积极参加昌都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以后,他积极参政议政,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为西藏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见证人,尧西·旺堆在拉萨发生骚乱事件、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历次反分裂斗争中,态度坚决,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各种场合积极发言,用事实批驳达赖集团、国际反华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分子的罪恶行径,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广大爱国人士和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他利用自己熟悉了解旧西藏情况的优势,揭批达赖集团宣传“西藏独立”的反动政治主张,用历史事实证明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工作敬业、品格高尚、作风朴实、谦虚谨慎,在境内外有较大影响,在爱国人士和干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尧西·旺堆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亲密合作的朋友,是我党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大损失。他是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爱国风范,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奋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新局面。(记者 王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