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到‘创新驱动’,我们电子企业应该想想办法,怎么样让流水线‘流’得更快些……”一大早,在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蓝领转型课堂”上,300多名工人把小小的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十八大精神,并分组讨论 “企业如何创新”。
周淦代表组员发言,侃侃而谈的他一点都看不出曾是学历不高、讲话结巴的一线工人。“要不是这课堂让我‘转型升级’,我或许一辈子只能是仓库提货员。”周淦说。
“北仑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蓝领工人素质是关键。”区委宣传部部长杨劲介绍,在北仑横扬、青峙、霞浦等5大工业区块有30万蓝领工人,随着各大支柱产业纷纷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该区在产业工人集聚的街道社区办起“转型课堂”,由政府买单,每年还投入3000万元资金“专攻”企业文化培育与员工素质提升。目前,仅大港社区就开展了430多场次培训课程,培训员工超15万人次。
在大港社区,记者看到11月份的课程表,十八大精神与企业发展、财务培训、安全管理课等课程丰富多彩。“这些都是我们跟企业一起讨论后安排的。”社区服务中心的杨翠说,每年年底,社区向各企业征求意见了解需求,再按需排课。每月初,他们还会排好当月的“培训菜单”,通过社区网站、群发短信等方式告知企业,由企业“点单”。就在采访时,社区报名热线响个不停,财务课程的300个名额,不到半小时就被抢光了。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授课老师都是他们去各类机构考察选定的,比如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20多所高校都有合作,有些企业也跟老师签约,已有120多家企业在内部开设类似课程。
记者发现,“转型课堂”与许多社区培训班抓休息时间“见缝插针”不一样,大多放在工作日,却场场爆满。我们疑惑,企业怎么肯放着生产任务不顾,让员工 “不务正业”呢?
“那是因为课程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变化!”徐静所在的宁波河合乐器有100多名员工,因为培训地点近、课程又很有实用性,单位不时派出8至10名员工上培训课程。“我们有内部的分享会,培训回来的员工跟没去培训的员工互相交流经验,像安全生产、急救小常识这样的课程,我们还会进行模拟训练。”
徐静说,受到培训课程的启发,公司将原先的惩罚政策改良,比如生产期间不按规定戴帽子,遇到一次就要往“爱心箱”里面投一元钱;开会期间接听手机次数过多就要罚他跳舞、唱歌。“快乐工作”的理念一出,员工之间的氛围更融洽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同样的人数,原先生产110台钢琴琴弦,现在可以生产130台。(记者 陈醉 见习记者 祝梅 通讯员 顾霄扬 陈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