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名画。画中人们所吃的,除了大家熟知的东西外,特别增加了橘子。其实,这橘子不是罗马产,属于洋水果。洋水果当然是个看点,难怪画家们会热衷于表现橘子,似乎只有这样表现,才显得自己的画有价值、有档次。
如果《最后的晚餐》中不画橘子,是否会影响其日后成为名画呢?倒未必。如此,我们只能说达·芬奇被橘子这个洋水果 “绑架”了——不画它似乎不够时髦。
作画如此,生活亦如此。如果过多在乎世俗的评说,在乎对物质的追求,便是为其 “胁迫”了。而这样的事,便频频发生在我们生活中。
某人搬新居时收到的礼物有一个鱼缸,很漂亮、气派,他摆在了客厅和餐厅交界处。此后,每每有人到他家都会问相同的问题:“养的鱼死了? ”他每次都解释:“从没养过鱼呢。”换回的,总是匪夷所思的眼神和遗憾无比的叹息。不久,他养鱼了——换水、喂鱼、添置各项物品,用了大把的时间,鱼还是一条条地死去。终于,他决定放弃,到处询问:“谁家要鱼缸? ”故事中的主人公,显然是被人送的一个鱼缸“胁迫”了。因为上门做客的人们都“会问相同的问题”,且因为对答案的不满意而留下“匪夷所思的眼神和遗憾无比的叹息”,所以,才令其有了一连串被“胁迫”后出现的举动。
一旦被“胁迫”,其痛诚非旁人所能体味。最好的方法,便是当机立断,该放弃就放弃。只有这样做了,才能重新拾回自己的幸福。
远离世俗的“胁迫”和物质的“挟持”,享受幸福人生,人们必须接受和坚持这样的理念:物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当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以后,人们更应追求物质以外的东西。就是说,人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更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不应做物质的奴隶,而要做驾驭物质的主人。
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会以豁达的心境洞察人生、思考人生、超越人生。杨绛先生说过:“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另眼看幸福,这便是杨绛先生的人生哲学。
什么是生活质量?不是豪车、别墅,不是灯红酒绿。作家林清玄说过:“真正的生活质量,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和生活。再进一步,生活质量是因为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
既然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那么,我们就 “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有人替胡适算过账,凭胡适的收入,在民国时期的北京能买很大很豪华的房子——他在芝加哥大学教上3年书,就能回北京买一座王府。就是不出国,不当教授,光靠写文章,500篇千字文至少能换500块大洋,买一座四合院也绰绰有余。然而,他始终没有在北京买房,也没有在上海买房,他一生没有置业。他把买房的钱省下来,买书、买画,资助学生,资助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有益的社会研究和野外调查。
因此在我看来,假如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不画橘子,虽少了点时尚,但或许多了点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