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工人日报:国学教材 让孩子们读读古书

李朦
2012年11月19日08:31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日前,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是国内唯一的传统文化教程。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中。

传统文化以教材的形式走入学校,循序渐进地推进,能否真正“唤醒”传统文化尚待考证。不过笔者认为,国学教材的推出,至少有这样的益处:给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途径:用上课的方式,阅读古代经典、体味古文的微言大义、欣赏字句的练达精妙、掌握阅读文献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读诵古书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和悦的性情,端正的心性,高远的志向和仁厚的德行。

国学文化中是否所有的“经典”都能够成为教材,值得思考。我们必须承认,作为几百几千年前成书的国学经典,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合时宜,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抵触、相违背的地方。有家长认为,应将这些“糟粕”在国学教材中删除。而在笔者看来,既然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国学,认识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应该把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呈现给他们,而不是擅自删减和修改国学经典。最妥当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国学经典著作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华,抛弃糟粕。

所以说,国学教材的文章内容必须精挑细选,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才是当前国学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后期教育上加大力度才能真正地实现课程的意义。

教材进入学校,不该只是学校的事。只学不考,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否学到该学的东西,值得思考。在规定只学不考之外,学校要有相应的制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学京剧、茶文化,就需要有一个互动的平台,如此才会让学生耳濡目染。如果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课本上,和社会脱轨,也就失去了教材的实用性。

国学教材中将繁体字纳为学习内容是为了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字的意境和美。中国人要继承传统,要不忘自己的民族之根,要充分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必然不能对繁体字视而不见。国学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国学,认识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失为对当代社会道德沦丧救赎良方。

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结束了近十年的国学教育进课堂的社会大讨论,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课程实验的序幕,虽然这种国学教育的形式还存在很大争议,但至少提供了一个理由,让孩子们读古书,从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过,国学教材是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预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认证。(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