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团济南市委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

2015年02月15日10: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团济南市委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

  在外打工4年,21岁的张玉花头一回动了“回乡置业”的念头。临近岁末,一群来自团济南市委的年轻人携筹划已久的电商扶贫项目而来,试图让张玉花和她的年轻同伴们在家门口尝到创业的甜头,让这个有300多亩盐碱地的小村庄摘去“贫困村”的帽子。

  兴许这顶帽子戴了太久,干了35年村支书的张洪新谈起情况来有些沉重。山东商河的张铁匠村有村民140人,41户人家中贫困户30户,贫困发生率达73%。由于村里耕地盐碱度高,难以灌溉,耕地产出低,全村无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无集体收入,甚至没有一条硬化道路。

  更让张洪新痛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的活力日渐不足。4年前,张玉花追随同伴们的步伐,先后辗转青岛、威海等地打工补贴家用,如今她在济南开着一家小型网络销售加工厂,年收入五六万元,和所有的打工同乡一样,“想家却不能长久呆下去”。

  作为团济南市委派出第一书记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张铁匠村的现状让机关里的团干部们揪心,而其未来更让他们牵挂。

  手头资源较少的团组织如何给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庄最有效的帮扶?团济南市委的年轻人思索良久,最终,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张铁匠村的铁艺历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铁匠村的铁丝网编织加工产业曾红火一时,许多村民带着一把钳子、一把锤子,足迹遍及上海、南京等地,甚至远赴日本。但后来该产业逐渐衰微。

  团济南市委针对这一现状,与村“两委”研究制定了符合该村实际的帮扶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张铁匠”这一反映该村历史特点内涵的文化符号做文章,将古老产业嫁接到互联网经济,确定“铁艺+文化+网络”的发展定位。

  “会不会是一场作秀?”最初,团干部们不得不直面村民的诸多质疑。直至这些年轻人在两个月内推动村集体企业注册“张铁匠”商标,启动厂房选址设计,并计划推出一系列纯手工铁艺制品,甚至拉来了第一笔15万元的订单,村民们才逐渐打消顾虑。

  “现在看来,一切进展要远远快于我们的预想。”团济南市委书记赵毅兴奋地说,在她看来,对电商扶贫新路径的这次初探无疑为年轻团干部们带来了难得的成长契机。

  对贫困村的帮扶绝不可“画饼充饥”,更需审慎、科学的务实态度。为此,团济南市委专门成立10人组成的扶贫小组,成员中有熟悉电商知识的,也不乏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团干部。在一切可用的业余时间里,利用微信等开展“头脑风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为及时补充知识,这些年轻人甚至专门编撰了一本农村电商知识的内部资料供学习交流。

  在一次次争论中,一份“关于张铁匠村电商扶贫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最终出炉,对该项目的实施模式、主营范围、销售渠道以及资金来源等加以科学分析,并提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鼓励村民通过资金、土地等形式入股。

  “这些年轻人给我们带来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新思路、新想法。”在张洪新心中,村子的未来发展规划已经形成,他对此信心满满。

  这一回张洪新也终于有底气把在外打工的青年拢到一起合计村子的发展了。2月13日,离除夕还有5天时间,张洪新把返乡过年的张玉花和八九位打工青年召集在一起,请这些见过世面的年轻人给村里即将开展的“大工程”出出主意。张玉花印象中,这是这么多年来头一回。

  “销售渠道怎么能打通?”“村民如何能学到新技术?”这些年轻人各抒己见,不大的村委会议室气氛热烈。

  该村“第一书记”、济南市团校副校长雷勇介绍,最重要的是在3年内把成熟的电商发展整体模式真正交到村民手中。

  张洪新还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期待等村里发展得足够好的时候,外出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让村庄再现生机。(记者 邢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中国共青团新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