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夢想扎根村頭

黑龍江省甘南縣女大學生村官王淑媛

袁泉
2013年07月23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王淑媛在溫室大棚裡勞動

紅色的小方格衫,深色長褲﹔挽起的發髻,平跟的皮鞋﹔身材不高,腳步匆匆。“我從來沒有穿過高跟鞋。”王淑媛笑著說,每天跑來跑去的,不方便。作為“80后”女村官,王淑媛多的是快人快語,沒有嬌氣勁兒,沒有官架子。

“我簽了個‘永久合同’”

■從90畝到2500畝,從最初嘗試到扎根農村

“最初也是抱著試試的態度,那時我23歲,就算不成功,兩年后才25歲,還可以再去創業。”2004年8月,剛從黑龍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王淑媛來到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做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興十四村被譽為“龍江第一村”。村民們幾十年的打拼,把這裡從一片荒原發展成為耕地2.4萬畝,人口1萬多人的新農村,村集體企業“富華集團”總資產突破18億元。“興十四村需要有才華有作為的年輕人來建設。”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一番熱情爽朗的話,給王淑媛吃了顆定心丸,也讓她感受到溫暖和責任。

2006年春天,王淑媛在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幫助下,在全村推廣玉米膜下滴灌技術。在她的勸說下,兩戶農民採用膜下滴灌技術種植90畝玉米。她幫著跑化肥農藥,聯系套管、水泵、小電機,請專家講授大壟雙行等新技術,當年就創下全村玉米單產最高紀錄,畝產突破1900斤,增產幅度將近1/3。第二年,全村膜下滴灌種植玉米面積就增加到2500畝。

王淑媛對農村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她的老家在甘南縣平陽鎮。“我一直想著改變家鄉面貌。”王淑媛告訴記者,“最開始是合同制,兩年一簽。我越干越有勁頭,越有信心,越有感情。去年再簽合同,我就簽了個‘永久合同’,扎根在這裡!”

“她幾乎有求必應”

■帶領村民致富,人均純收入達6萬多元

王淑媛在全村范圍內開展了以“學好技能、掌握知識、服務農村”為主題的青年就業創業系列活動,為100多名農民青年與返鄉青年提供就業服務,涌現出15名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

為了走出一條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新路,興十四村依托原有檸檬酸廠的廠房設備,通過招商與溫州一家企業合作,成立生物技術公司,建設植酸酶飼料添加劑項目。“王淑媛是個有夢想的人。當我們公司需要辦銷售手續時,她二話不說,跑農委、畜牧局、檢驗檢疫部門,幾乎是有求必應。”企業負責人楊靜說。

2010年,黑龍江省提出要在興十四村建成佔地4000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王淑媛和鄉親們用無數汗水與淚水換來了豐收的喜悅。目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建成一棟1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2543平方米的實驗控制中心,建成日光節能溫室和陽光節能大棚1000多棟。2012年,園區共示范種植作物18大類105個品種,應用各類技術33項。從遼寧引進的反季草莓春節前上市,每斤最高賣到60元,每棟大棚的收益在6萬元以上。

示范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民從事棚室產業。興十四村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23萬元增長到2012年的6.58萬元,今年預計突破7萬元。

“這9年我沒有白過”

■回城誘惑,她淡然面對

“9年時間,讓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王淑媛說,最大收獲就是閱歷成熟,把所學的理論和農村實踐相結合,尤其是在“三農”領域,對農業了解了,對農村的情況熟悉了,對農民的感情深了。

回想起初來乍到時的情景,王淑媛更堅定了自己的決定。那時,她每天都帶著一個日記本,跟著老支書和老村長到田間地頭,到各家走訪。兩個月下來,王淑媛能准確地叫出每個村民的名字,掌握每戶村民的基本情況。

如今,王淑媛已連續4年當選村優秀黨員,多次榮獲省市勞動模范稱號﹔2012年,她被推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面對回城誘惑,王淑媛只是淡然一笑:“這些年,一到村心裡立馬就敞亮了,就覺得到家了。在農村生活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在她的帶動下,興十四村各個崗位上吸引來58名大學生。

“在大城市裡,你給別人打工,而在農村你是創業。不論是自己創業,還是帶領農民辦合作社,都是實現自我價值。我感覺,9年的時間沒有白過,綻放了青春,充實了自我。”王淑媛說。

(責編:楊媚、權娟)
我要留言
署名:    驗証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