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吝汗水,釋放正能量

山東省昌邑市都昌街道劉辛社區黨支部書記助理 夏海濤
2012年12月07日11: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農村,也因此親身感受著農村、農業、農民的巨變。近年來黨和國家對“三農”建設高度重視,時刻關心農村經濟發展、關注百姓收入,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九年聚焦“三農”,取消農業稅、新農合等名詞如同雨后春筍出現在農村大地,政策的甘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非農村人不能真切體會。

我所在的村庄,現在比較富裕,但在20年前是另外一番景象。20年前的餐桌上很少見到肉類,是因為大家吃不起,20年后還是很少見到肉類,卻是因為大家更喜歡吃綠色蔬菜﹔20年前,大田裡隻種植小麥、玉米,是因為老百姓生怕斷了口糧,20年后遍地的土豆、大姜經濟作物,因為能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20年前農民用土炕燒火取暖,20年后幾乎家家安裝太陽能、暖氣﹔20年前我的父親推著小推車去集市上賣白菜,而如今在村頭蔬菜市場整車批發﹔20年前在集市上扯幾尺布,自家縫衣服,現在連老大爺老太太都到服裝店買衣服﹔20年前村民們早出晚歸步行下地,而現在年輕的村民竟然開著小轎車去“視察”大蔥長勢,還不好意思地解釋“駕駛証剛考出來,先在村裡練練手”……

20年間,村裡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隱含在背后的是生產方式的轉變——從聯產承包到規模化生產的探索。近年來,老家和我所在的任職村都出現了一批種植大戶、養殖大戶,上百畝的草莓、大姜種植及數千頭的生豬養殖已是屢見不鮮。規模化生產直接導致了勞動力資源的聚集、整合,在種植、收獲等農忙季節自發組建勞力市場,形成新型的打工形式,既不耽誤自身農業生產,又可憑借種植技能獲得可觀收入。規模化由生產向銷售、流通延伸,蔬菜銷售市場、農業合作社也順勢而生,地區大宗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形成品牌並參與市場競爭。而對這種生產經營方式也有人心存擔憂:大規模種植一種或幾種作物風險是否太大?全部由農民組成的合作社能否經受住市場競爭的考驗?

黨的十八大對“三農”建設的頂層設計給出了答案: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從經濟學角度給出了破解中國“三農”問題的路徑選擇,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也為基層工作者開展工作點亮了指路燈。我們可以預見,新一輪的農業經營體系變革大潮即將來臨,一股推動中國農村發展的正能量即將噴薄而出,而這主戰場就在我們大學生村官們腳下的這片沃土。

可以看出,黨中央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愈發明晰、方向愈發明確,配套措施更加具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著力保障國人“糧袋子”﹔“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是要鼓足百姓“錢袋子”﹔“著力促進農民增收”則要厚實農民“家底子”,從而達到“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目的﹔“改革征地制度”則是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力保農戶權益,提高收益分配比例﹔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則是促進公共資源均衡分配,讓全體農民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務實之舉。

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十八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標志著未來的10年將是另一個“三農”發展高峰期,而這十年也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黃金年齡,更是大學生村官難得的實現自我、奉獻時代的歷史機遇。我們要在這片未來中國發展的主陣地上,不吝汗水、扎實努力、勇於奉獻、建功立業,成為一股推動農村發展的正能量!

來源:大學生村官報

(責編:楊媚、權娟)
我要留言
署名:    驗証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