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西出阳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0周年散记

刘永凯 鞠 肃 刘 威
2014年09月09日14: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这是来自井冈山的血脉,这是来自南泥湾的劲旅,这是来自天山南北的壮歌,这是共和国西部60年屯垦戍边的史诗。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有一个既不同于军队又不同于地方、既不同于省市又不同于自治区的特殊组织,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对兵团人的崇敬之心,登上西行的列车,向西,再向西。

在新疆组建和发展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党治国安邦的战略决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开发建设边疆的重大举措。6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几代兵团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执行中央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忠实履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宣传队的光荣职责,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60年艰苦卓绝,60年沧海桑田。兵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新型工业,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加强城镇化建设,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北屯等军垦新城拔地而起,170多个小城镇遍布天山南北;推进生态建设,在戈壁荒原和两大沙漠再造山川秀美新疆;增强维稳戍边能力建设,构建军警兵民四位一体联防体系,打击分裂势力,捍卫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

谁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谁说 “大漠孤烟穷荒绝域”,丝绸古道,天山南北,不仅有壮丽的山河、两千多万各民族兄弟,更有260万兵团人,他们就是那大漠胡杨、天山雪松、戈壁红柳、绿洲白杨,永远忠实地守护着新疆的每一块土地,代代相传、无怨无悔。何必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酒更醇。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对外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履行着“屯垦戍边”的职责,接受着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具有省级权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

历史演变

兵团前身是王震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大部、陶峙岳将军率领的二十二兵团和由新疆民族军整编的第五军一部。新疆和平解放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命令,这三支部队10.5万名官兵连同6万家属于1954年8月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的发展过程中也遭遇过严重的破坏。“文革”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粮棉油产量不断下降。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兵团构成

兵团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领导机关设在乌鲁木齐。现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任。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

兵团的师与自治区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由相应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各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

兵团总人口254.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9万人。现兵团共计下辖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有耕地103.52万公顷,近500个独立核算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健全的司法机构,分布在新疆维14个地州市内。

追溯三五九旅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成立于1954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早始于三五九旅,王震将军的这首赞美诗,便是兵团昨日与今天的真实写照。

三五九旅诞生于人民军队创建之际,1937年8月,由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等部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三五九旅历经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卫延安,挺进大西北,把红旗插在了祖国的最西边。当时的新疆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改编为解放军一兵团的三五九旅战士平息叛乱,穿越沙漠,建筑公路,建设生产,在祖国的大西北绘制了一幅屯垦戍边的壮丽画卷。

1953年,几经改编的三五九旅一分为四:第一师扎根南疆重镇阿克苏,第二师扎根库尔勒,第四师扎根北疆新源,第十四师扎根南疆和田。从此,三五九旅的精神撒向了天山南北,三五九旅的战士永驻在了雪域高原。

骑着毛驴上北京

很多人都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个“库尔班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出在新疆和田。和田解放后,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子,被地主奴役了60年,过了17年野人生活的和田人库尔班,看到共产党派来的解放军这样好,执意要去北京见见恩人毛主席。但他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也不知道北京有多远,三次骑着毛驴上北京,三次都没有走出新疆。1958年,75岁的库尔班终于来到了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

解放和田的便是今天的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当年的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有史以来,和田地区反分裂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从原来的十五团到如今的四十七团,兵团人先后平定暴乱300余次,而很多人在扎根创业的过程中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里。有一位二连副连长,夜里起来察看灌溉水渠,星光下看到一个大洞向外涌水,便跳下去堵洞,谁知这里是一个地质塌陷的大洞,这一跳就再也没上来。从1949年进疆到现在,四十七团的老战士绝大多数没有离开过和田。

1994年,上级领导来这里视察时,问一些老兵:“你们回过老家吗?”“没有!”“你们坐过火车吗?”“没有!”“你们到过乌鲁木齐吗?”“没有!”一连听到三个“没有”,这位领导当场就落下泪来。后来,他安排有关部门将老战士们接到乌鲁木齐观光。而当时能成行的只剩下17位老兵。

当这些老人们乘着飞机抵达乌鲁木齐最好的宾馆时,房间里的许多东西——冲水马桶,淋浴喷头,床上用品,他们都没见过,也不会用,有的就穿着衣服在地板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他们来到石河子广场,老兵们一看到王震将军铜像,马上熟练地排成一个方阵,向他们的老首长报告:“报告司令员!二军五师十五团老战士胜利完成毛主席交给的屯垦戍边任务。现在我们离休了,但已将任务交给了儿女。我们将牢记您的命令,代代扎根新疆!”

城镇奏鸣曲

沙漠见证了一座座城市的变迁,也见证了文明的更迭与文化的交融。从1954年至今,兵团人修建的城镇拔地而起,见证了人定胜天的奇迹。

兵团第一师所在地阿拉尔市金银川镇,是个刚建立没多久的城镇。现在的金银川不是黄沙漫天,戈壁千里,而是金色的稻田连成片,银色的棉花面对面。而第八师所在地石河子市花园镇,镇如其名,不仅有花卉培育中心,还有成片的蟠桃林,在每年蟠桃花开和蟠桃成熟的季节,这里就真的成为了“花园”。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城市讲述着与大自然抗争的往事: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铁门关……蓬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成为现代兵团发展的新支点。

兵团的建设者们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让这里变得能够生活。随着他们不断的付出,戈壁也在发生着改变。他们引来水源,修造河道,种植庄稼、果树、棉花,从最初简易的帐篷,到后来毛坯的土房,兵团人把毕生心血献给了这片为之奋斗的土地上,这里的今天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梦想。

戈壁明珠石河子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她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海市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她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这是诗人艾青笔下的沙漠明珠——石河子。60年前,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这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王震将军率部队来到这里时,望着被河水冲刷了亿万年的乱石沟壑,脱口而出:“石河子!”于是,这里就有了“石河子”这个苍凉而新奇的名字。石河子是建在沙漠中的一座城市,堪称中国城市规划界经典案例。从1950年10万官兵挺进石河子到60年后的今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棉花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二十分之一,绿化覆盖面积超过40%,在经济开发区,“康师傅”、“娃哈哈”、“旺旺”等各类企业纷纷进驻。天山铝业党群办主任贾兰慧说:“很多企业把厂址选在了石河子,很多私企和外企积极建立了党组织,也印证了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的未来。”

大学,文化之舟

塔里木大学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沙漠里的大学。1958年,王震在地图上指着“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腹地阿拉尔说:“就在这里,给南疆人民建一所大学!”

大学刚挖出一个容身的地窝子,首批大学生就来报到了。白天坐在沙滩上看书,晚上黑板就挂在胡杨树上,学生们一边开荒一边学习,很多个夜晚,新来的师生在胡杨林里迷路了,全校师生提着马灯在大漠里寻找……

今天的塔里木大学老师已达千人,在校学生超过万人。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库尔勒香梨,但不一定知道阎春雨教授。这位资深的梨子专家,1961年从黑龙江省来到塔里木大学,与香梨结下了一生的情缘。而在塔里木大学,不仅有阎春雨这样的梨子教授,还有苹果教授、麦子教授、棉花教授、羊教授、马教授、播种机教授、收割机教授……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们,来时是风华正茂,今日已两鬓斑白。建校至今,塔里木大学的毕业生90%以上都留在了新疆。这所大学是文化的沙漠之舟,半个世纪以来,为新疆干涸的土地带来了精神的滋润与绿茵。

“戈壁母亲”

每年清明节,老兵王传德都会带着儿孙到团场最大的杏花园里采一袋子杏花,来到王秀兰的墓前,看望这位与自己在沙漠里共度一生的战友、同志、妻子。“秀兰,你走的时候,我没把军帽给你戴上。后来,我把你的帽子缝在我的帽子里了。我一直戴着它,就好像咱俩还在一起。”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全国动员数万名女青年参军入伍,投身边关,她们很多人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还有潜在的使命,就是与开发建设新疆的老兵们组建家庭。在白手起家的创业年代,部队集体住地窝子,随着大批女战士汇入队伍行列,一些同志要结婚了,连队就突击挖几个单间的地窝子,轮到谁住,晚上夫妻俩就把被子搬到一起,第二天仍然回到集体宿舍,战士称这为“流动的新房”。后来,她们中间涌现出了第一位上了共和国邮票的女拖拉机手张迪源,第一代女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手梁淑媛姐妹,第一个维吾尔文女翻译家戴庆媛,第一个唱响《我们新疆好地方》的女歌手陶思梦……

这是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这是一群不为人知的美丽而坚强的中国女性。她们是边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今天,不少老战士的遗孀依然健在。但她们没有回归故里,都依然守望着与丈夫并肩作战过的这片土地。开发边疆,中国女性没有走开。她们如同一江春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千里戈壁。

兵团女人并非仅以爱情和家庭撑起半边天,也是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半边天,从男人肩头分走了一半风霜雨雪和艰难困苦。 因为有了女人,铁打的营盘里不再是流水的兵,屯垦戍边的国策才能代代延续。

沙漠与绿洲间的“十三连”

在极度干旱的南疆沙漠,栽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朱灵杰是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六连的战士。那年春天,他和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去栽树。傍晚时分,沙尘暴来了,儿子不见了踪影。循着微弱的哭声,他们在百余米外的树林子里,看到两岁的小儿子死死抱住一颗小树,半个身子已经被流沙掩埋了。

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有一条180公里的“绿色走廊”。这是三代兵团人近60年前赴后继的生命走廊,无数人倒在了与大自然的搏斗之中。在“绿色走廊”的尽头,坐落着一个特殊的连队——“三十一团十三连”。其实三十一团只有12个连队,这“十三连”又是什么呢?原来,在长年与风沙作战的三十一团,如果有战友去世了,大家都不忍说去世,就说他调到了“十三连”。没有房屋,没有炊烟,座座坟茔,庄严悲凉,只有几棵胡杨,掩映着一块块木牌,上面写着故去者的出生地——上海、天津、山东、河南、安徽……

平凡最深情——兵团人的故事

60载长河翻起无数浪花。兵团历史上不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而今,有着260万人的兵团依然群星闪耀,传承着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传承着不朽的胡杨精神。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平凡的日子和不平凡的故事……

在中哈边境线巴尔鲁克山上居住的哈萨克族和汉族人家都知道“脐带妈妈”梅莲,他们说她是这里的“120”。梅莲曾在第九师一六一团九连工作,那是个偏远、条件艰苦的地方,用“惊心动魄”来描述她的行医之路一点也不为过。20多年来,为给患者看病,梅莲常常要赶30多公里山路,碰上雨雪天,马蹄子一走一滑,路上需要多少时间都无法估算。牧民们把她当亲人待,而对自己家人,梅莲却很内疚。2003年,她的丈夫因突发急病猝然离世,梅莲悲痛得几次昏厥过去,但最终,山里牧民们对她的关怀使她重新鼓起勇气。几天后,她就又骑着马出诊了。

走路快如风,工作不要命,民情似火情。第二师乌鲁克垦区公安局恰拉派出所所长潘立启从警22年,在当地以铁面无私著称。每当晚饭后或双休日,看到别人一家人逛街散步,潘立启的妻子总是非常羡慕,这对她是一种“奢望”。潘立启当所长这些年,即使是大年三十,他也是让干警们全回家吃团圆饭,自己一个人留下来值班。

同样情景也发生在葛振宇身上。葛振宇住在一个叫依吞布拉克的地方,夹在多家石棉矿企业中的派出所是他的单位。2006年,因矿山环境恶劣,加之葛振宇工作繁忙疏于照料,两岁女儿被确诊患上双肾盂病。妻子王红云哭了:“我跟你受罪也就罢了,现在女儿也跟着遭罪。你再留在这里,我就跟你离婚!”然而,每次平静下来后,王红云都一如既往地留在丈夫身边。因为她知道,兵团在哪里,葛振宇就在哪里,而葛振宇在哪里,她的家就在哪里。

鞠金龙在第二师的重点应急营应急连队。“命令来了,半小时人员到位,一小时到达事发地点。”应急连工作就是这样,平时在农田干活,有命令时刻不容缓,马上出发。“有时见到我们,出租车司机不收费,饭店老板不要钱。他们知道我们去执行任务,对我们很认可。可家人却为我们担了太多的心。但是,担负使命就要奉献。我想兵团的精神也就体现在这里。我们也确实很伟大——不是我们个人伟大,而是我们传承的这种精神很伟大!”

后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前夕,本刊记者来到新疆,采访了扎根在广阔边疆的各地团场,峥嵘岁月,烽烟年代,那融汇着血与火的记忆并不遥远。今天,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疆、一个蓬勃发展的兵团、一道绿色文明的风景、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雄姿傲然地展现在祖国的西北大地!写不尽苍凉悲壮,道不完英勇辉煌。为几代人的兵团故事所感动着,为兵团60载春华秋实的历史所激励着,为我们祖国伟大而宽阔的胸怀所鼓舞着,为新疆繁荣富强的今日与明天所期盼着,本刊谨以此篇策划文稿祝愿:兵团一代精神,长存不老;新疆各族儿女,携手向前!

《党建文汇》 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