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今日理论版
今日理论版: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8年04月11日09:26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无标题文档

学习十七大精神 贯彻十七大精神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
 
江西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强调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论断。他指出,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不发达、不完备、不成熟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全文】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指导地位,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由其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对此进行了强调和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了进一步阐述,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全文】







代表
”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全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 贯彻十七大精神

时论精粹

理顺权责关系尤为重要

许铭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个核心问题是理顺政府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实行大部门体制,是实现权责一致的根本举措。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通过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来推进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间权力与责任关系。按照“大部制”的思路整合政府组成部门,就是要按照公共行政和统一市场的原则,区分宏观调控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准确定位职能,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精简、裁并和调整,明确责任归属,提升行政效率。这其中,建立部门间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非常重要。应通过实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责任追究等,规范和约束部门间的行政行为,避免部门逐利行为。机构精简与整合,应该以有效履行职能为前提。这就需要按照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要求,在机构编制规模、财政成本和社会效益(制度供给、公共服务、有效监管)之间实现新的平衡。
  健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权力与责任关系。统筹政府间权力和责任关系,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考虑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焦点是分税制改革。应在规范中央与地方分税制的基础上,加快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分税制改革。统筹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根据事项特性和效率原则,在逐步解决原有条块之间不一致问题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的权责设置,避免出现双方采用讨价还价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情况
【全文】
点击进入图形版

积极推进战略环评

张作荣   

  实施战略环评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所谓战略环评,就是将环境置于重大宏观经济社会决策链条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进行数理分析预测及综合评价,科学理性地安排重点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和重大项目建设。较之于目前普遍施行的项目环评,战略环评要求变对单个项目的环境关注为对整个开发区域环境累积影响进行评价,以达到对环境问题由被动的“末端治理”转变为主动的“源头防治”的目的。自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施行以来,我国的战略环评实践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体来看,实施工作仍举步维艰,主要阻力来自战略环评所注重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与一些部门、地方所追求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相冲突。在一些地方,无视环境承载能力,超强度、盲目无序开发的现象仍然存在,跨区域、跨流域环境污染问题不时发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危害,埋下了生态危机的隐患。尽快从根本上阻止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发生与蔓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在提高战略环评可操作性、加大战略环评实施力度上下功夫。
  就宏观决策而言,应当加快战略环评立法。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制定跨区域、跨流域国土开发与国土整治法,并及时出台相配套的法规、条例和规章。建立健全部门间合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对任何国土开发和国土整治,都要进行战略环评。同时,严格实施资讯管理,建立健全环境预警系统,加强环境安全监管,以利于实现战略环评的法制化、信息化。【全文】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李英姿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性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一段时间以来,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转变。自然既被人类改造又需要人类保护,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走科学发展之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就应当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决定性意义,充分认识可发掘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全文】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编:赵晶)

 相关专题
· 今日理论版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