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今日理论版 2007年04月30日08:57

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艰巨的任务 不变的目标

                        张立群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这两个约束性指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的途径和办法。

    节能减排为何难度大

  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单位GDP能源消耗,2003年较上年上升4.9%,2004年较上年上升5.54%,2005年又较上年上升0.16%;二氧化硫排放量,2003年较上年上升12.04%,2004年较上年上升4.47%,2005年又较上年上升13.06%;化学需氧量,2004年较上年上升0.4%,2005年又较上年上升5.6%,都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至200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0.02%,较1978年至200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提高0.42个百分点。较快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工业比重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提高。2005年与2001年相比,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45.2%提高到47.5%;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39.8%提高到42%,分别提高了2.3和2.2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中,食品、饮料、纺织、化纤等轻工业的比重由13.36%下降到10.89%;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重化工业的比重则由12.87%提高到16.76%。工业生产对能源需求较大,其中重化工产品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尤其大。根据2005年的数据计算,亿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为2.05万吨标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亿元增加值能耗为5.67万吨标煤,分别为亿元GDP能耗的1.68倍和3.58倍。工业比重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必然导致单位GDP能耗提高;受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提高0.085个百分点。同时,工业污染物排放也会较快增长。[全文]

思想纵横

理论亲近群众才能打动群众

顾伯冲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群众、打动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这是摆在每一位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这一课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作为教师,他立足三尺讲台,二十年如一日向学员热情传授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理论工作者,他始终牢记使命,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向群众积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党员,他坚持以身作则,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努力按照党的创新理论的要求去做。听过方永刚讲课的干部群众纷纷表示,通过他的讲授,深刻的道理变得通俗而生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有用而管用;认识方永刚的人们一致认为,从他的言传身教之中,可以看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怀,可以感受到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拳拳之心和切切之情。

  方永刚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也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榜样。方永刚的事迹为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带来了启示:要使理论掌握群众,就要让理论亲近群众;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威力,需要在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之间、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归结起来,就是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和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深入学习是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它不会自动进入人们的头脑中。对于科学理论,信仰践行也好,传播宣传也好,首先应当学习掌握它。方永刚对待党的创新理论,不是浅尝辄止、生吞活剥,而是潜心钻研、深入理解。20多年来,他反复钻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广泛学习党的各种文献,撰写编辑大量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书籍和教材。全面、系统、持久的学习,使方永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他讲活党的创新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定信仰是保障。人无信仰,必无精神支柱,必无前进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只有坚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才能唤起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并用这种热爱和激情去感染听众和读者。方永刚正是“敬而学,学而信”的典范。他联系我国的发展历程,联系个人的切身感受,深信党的创新理论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迸发出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强烈激情,形成了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高度自觉。[全文]

干部说干事

在维护群众利益中促进社会和谐

陈 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坚持抓发展、解民忧、保平安,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明显成效。

  抓发展,夯实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和谐需要发展,发展促进和谐。离开了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菏泽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的重大机遇,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干部作风,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科学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培育能源、化工、林木、食品、纺织、机械六大主导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知名品牌。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认真落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通过这些措施,菏泽市经济连续四年实现了较快增长,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

  解民忧,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如果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却不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那么,不仅难以实现社会和谐,反而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菏泽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解民忧”摆到重要位置,通过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逐年加大教育投入,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2003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35.8万人,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积极实施“安康居住工程”,使3900余户城镇低收入居民住上了新房;深入开展医药购销不正之风专项治理,使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切实加强城市建设,相继建成引黄供水、污水处理、环城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文]

高校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杨 河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胡锦涛同志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要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全体人民的团结和谐,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高校应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首先,这是由高校的发展目标决定的。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决定着高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其次,这是由高校的基本功能决定的。高校的基本功能是进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从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学风、探索的精神、创新的勇气,这些方面的素质也都需要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来获得。再次,这是由高校的社会角色决定的。高校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之地,应当领社会风气之先,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示范地。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应当大力建设和自觉弘扬和谐文化,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全文]

时论精萃

 做好群众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

          陈 亮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多说贴近群众感情的话,多干群众能得实惠的事,努力做群众信得过的人。

    勤下基层,说贴近群众感情的话。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无限生动的。领导干部只有勤下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才能听得懂群众的话,学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无论是调查研究、走访群众,还是宣讲政策、部署工作,都应当多说贴近群众感情的话,多讲群众能够接受的道理,切忌讲官话、大话、套话和空话。这样,与群众的心就能贴得更近,同群众的关系就能更加融洽。

    致力发展,干群众能得实惠的事。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做好群众工作,都必须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各级领导干部应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团结带领群众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说服力。严于律己,做群众信得过的人。做好群众工作,需要依靠一定的权威力量,更需要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 [详细]

理论信息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依法治国

汪习根 黄 锫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省法学会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以人为本与法律发展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法律发展与制度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指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法学领域的应用和体现。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树立先进的法治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包括这样一些内涵:具有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政治人和生态人五重属性的“人”是其逻辑起点,社会和谐是其基本追求,公平正义是其核心价值,实现和保护人权是其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要求从确立法律原则到从事法律实践的所有法律活动,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要求尊重人格、合乎人性、讲究人道、保障人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着眼于人、服务于人的法学理论体系。

  与会者认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当前,在法学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脱离现实,法理学研究缺乏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分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等等。[详细]

 

(责编:赵晶)
您的留言
内容:
请您注意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