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
长征故事
松毛岭保卫战
特约通讯员 陈天长
2006年09月15日09:58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1473莽莽苍苍的松毛岭,是横亘在福建长汀与连城交界处的一座大山,山高岭峻,浓荫蔽日,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松毛岭下,就是红军长征起始点、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县中复村(当时叫钟屋村)。
72年前,松毛岭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复村那场可歌可泣的告别,至今仍深深烙在长汀老区人民的心头。
松毛岭保卫战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蒋介石采取“堡垒主义”、“步步为营”的战术,向中央苏区推进,而当年中央苏区的领导者用堡垒战、阵地战与敌人拼消耗,致使根据地日益缩小,闽西苏区只剩下长汀、宁化等接近江西边界的狭长地区,松毛岭成了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
9月9日,红九军团和红廿四师共6000多兵力奉命守卫松毛岭。9月24日,国民党6个师向我松毛岭阵地发起全面进攻。红军装备劣、弹药缺,只能等敌人冲近阵地前,用手榴弹、轻武器,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山头上杀声震天,激战七天七夜,战事惨烈,前所未有。这场战斗的见证人,93岁高龄的钟汝忠老人,年事已高,但精神尚好,回忆往事,当年情景如在眼前:他17岁参加少先队,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当年敌机轰炸,战斗异常激烈。全村除了老的、病的,几乎都参加了战斗,男的抬担架、送饭,女的缝洗衣服、做饭、护理伤员,家家户户的门板都拆去筑工事。
“松树倒了,明春还会长”
长汀中复村里的观寿公祠,是钟姓村民纪念开基先祖的老祠堂,飞檐翘翅,颇为古老。
1934年9月,这里是红军松毛岭阻击战的指挥所,也是红九军团长征出发时告别群众的地方。
72年前的9月30日上午,松毛岭上硝烟弥漫,观寿公祠堂前大坪上站着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身旁是钟屋村区苏维埃主席蔡信书,坪上站满了乡亲和红军指战员。这天,红九军团在此召开长征出发前的告别大会。
蔡信书含着泪说:“我们是为苏维埃而战,松毛岭不会倒,松树倒了,明年春天还会长。”
郭天民用坚定而洪亮的声音说:“父老乡亲们,我们离开松毛岭,去执行新的任务。我们走后,大家要做好坚壁清野,不留一粒米给敌人,红军会打回来的。”
红军当场发给钟屋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300多支枪和子弹。下午,红九军团兵分两路,整装向汀州城(长汀)开发。老大娘们把煮熟的鸡蛋、红薯、花生,一把一把地塞给红军,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拉着红军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许多群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千叮咛万嘱咐:“你们要多打胜仗,我们等着你们回来。”
钟屋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300多人全部加入了红九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没什么人活着回来。钟汝忠老人说:“仅是我同房的叔伯堂兄弟就有12人参加红军,没一人活着回来。”当时他正患疟疾,一位红军指导员临行前对他说:“部队准备撤退,你在家好好养病,我们走后,敌人会跟踪前来,你们要做好坚壁清野工作!”红廿四师奉命留守苏区,在东线阻击敌人,掩护中央红军安全转移。
长汀——“扩红”模范县
长汀是红军的故乡,福建苏区的省府,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享有“红色小上海”的美誉。长汀人民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县党史办原主任王其森介绍说,在第五次反“围剿”的红五月扩红竞赛中,长汀人民积极扩红,壮大红军,仅13天就输送新战士800余名,因此荣获了中革军委授予的“奖给五一扩大红军的模范长汀县”奖旗,在《红色中华》报上予以表彰。在红军长征前夕,长汀县又掀起了扩红高潮,超额完成扩红任务,送到补充团的新战士多达1292名,并继续为达到2000名的新指标而努力。据《红色中华》报的统计,从1931年到1934年的4年间,长汀共有1.72万余人参加红军,为中央红军补充了兵源。
为了保证反“围剿”战争和准备进行战略大转移的军需供给,长汀人民广泛动员,筹集粮食、被服、斗笠等军需物资支援红军。据统计,当时长汀县完成粮食30954担,兆征县完成20504担,汀东县完成16259担(兆征县、汀东县皆属现长汀县)。长汀红军斗笠厂仅在1934年前9个月就生产红军斗笠20万顶,确保了中央红军出发长征时每个指战员一人一顶斗笠。而长汀被服厂每天加班两小时,生产了大批军用被服,从而使红九军团在长汀出发长征时,得到了薄棉衣、夹被、救护绷带等军需用品的充分补充和更新。
尤其要写上一笔的是,当年近万名长汀儿女参加长征,绝大部分英勇地在长征途中捐躯,牺牲在长征路上,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更是长汀儿女的优秀代表,他率部血战湘江,飞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先遣爬雪山、过草地,勇夺天险腊子口,充满传奇色彩,被誉为“长征先锋”。
来源:
zzzzzz
(责编:刘倩)
相关专题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相关新闻
·
瑞金人的红色记忆
[2006-09-15 09:06:44.957131]
·
《长征组歌》重走长征路:来到爸爸的纪念碑前
[2006-09-15 09:19:27.669855]
·
峥嵘岁月 红色故都
[2006-09-15 09:15:59.922721]
·
难忘那一刻——来自《长征组歌》剧组演员的回忆
[2006-09-15 09:22:32.185388]
·
《长征组歌》重走长征路:四十一年终圆梦
[2006-09-15 09:20:54.052991]
·
回望《长征组歌》活动:红色经典魅力永恒
[2006-09-15 09:04:46.462033]
·
《长征组歌》重走长征路:三次泪洒长征路
[2006-09-15 09:23:50.929842]
·
历史瞬间--聆听长征中的“团结”
[2006-09-15 09:13:41.957157]
·
长征锤炼的青春
[2006-09-15 09:10:48.07521]
·
我们这样走过长征路
[2006-09-15 09:26:35.119743]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