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半条被子”的故事一直让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2020年9月16日,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红军过境汝城时“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
2021年11月19日,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回忆起一件往事——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菌草,正是在习近平的推动下,为“闽宁合作”打开了一扇门。
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情点赞中国高铁,并亲自为“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完成人代表颁发证书。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缅怀当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在考察时,总书记感慨道:“革命理想高于天。江西到处传颂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同志牺牲前留下的铮铮誓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以《新青年》杂志为代表的一批刊物、报纸成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为有志青年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吹响冲锋号角。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为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达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2020年9月17日,在岳麓书院中心讲堂前,习近平总书记望着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抚顺市考察时,专程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总书记在雷锋的手迹、遗物、照片等展品前不时驻足观看。在写有雷锋日记的展板前,总书记伫立感慨,“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
2018年11月13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览中,一张定格在国家博物馆展厅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见证了中国社会从“铁板一块”到大潮奔涌的变迁。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一棵泡桐树粗壮挺拔,华盖如云。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有感于焦裕禄精神,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词中写道:“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此处的“焦桐”,正是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前这棵树。
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而后,月球样品被分装成若干分,其中编号第001号共100克,于2021年2月27日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
北京,国家博物馆,收藏着22本脱贫攻坚责任书。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印有党徽的脱贫攻坚责任书上签下名字。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地说:“这就是你们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展览的第二部分,展示了音乐家周巍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志愿军战歌犹如火把照亮前方的路,飘扬在朝鲜战场。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他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了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总书记在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前仔细观看,感慨地说:“交大西迁实在不易!”
2018年11月13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展馆中,18位农民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展现着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改革故事。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共青团“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参观空间技术成就展览,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共度节日。站在“东方红一号”总装的历史图片前,习近平重温当年:“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
2020年8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合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位于巢湖之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在纪念馆里,陈列着一面特殊的旗帜。正是这面穿过炮火硝烟的旗帜,见证了70多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万丈豪情,传递着“军民一家亲”的胜利密码。
2021年4月25日,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在一幅油画前,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凝视良久,并认真阅读文字说明。画作表现的是伤重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宁死不当俘虏的故事,油画上方写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是他的真实写照,也是长征中红三十四师的真实写照。
2021年6月18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展览馆里,有一件特殊的文物——绞刑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接管的第一件革命文物,编号0001。1927年春天,被捕后受尽酷刑的李大钊始终不肯屈服,最终,正是在这副绞刑架上慷慨就义。
2012年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内,习近平总书记向大家讲起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的故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总书记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