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 “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之一

    “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宋子节 黄玉琦

    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1921-2021,风雨百年路,奋斗铸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中国的大地上,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正铺展开来。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适逢“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重温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接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月20日,习近平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史为鉴,重温百年波澜壮阔史诗。中国共产党人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

    2月,习近平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时强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

    3月,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回望过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红色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于都……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联起革命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

    “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表示。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坚持宽广深邃的大历史观,带领全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今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再接再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奋进姿态,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翻开厚重的百年党史,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是什么?

    “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

    2021年,习近平前往多地进行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党史学习教育划出重点,指明方向。

    以学为基,传承党内教育优良传统。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就党史学习教育作出部署安排。各地区各部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站位,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3月16日至31日,中央宣讲团奔赴全国各地展开系列宣讲活动。

    3月,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上线,形成网上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

    党史学习教育既要加强政治引领,也要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制作大型原创栏目《党史百年·天天读》和“百年先锋”移动听音频作品;各地共青团组织引导青少年寻访英雄模范,让广大青少年在追寻党的光辉历程中受到教育;中管企业组织宣讲团、读书班、研讨会等方式夯实理论基础……

    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自身历史的总结和学习,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

    学史,为明理、为增信、为崇德、为力行,一切的源泉是为了人民。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这样强调。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工作落脚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开展起来。

    科技部部署开展“深入基层改进服务推动落实大调研”,同数千名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研讨;工信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全力做好新冠疫苗供应保障工作,建立了生产供需的动态保障平衡机制;国家开发银行明确2021年向全国革命老区发放贷款6000亿元以上……

    辽宁省将建成2000个政务服务驿站,在年底前实现至少100项高频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身边办”;浙江省公布“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50项实事项目清单;山东省公布“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我们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以好作风保障“十四五”开局起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用党的历史照亮新征程,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

    (实习生刘佳莹对此文亦有贡献)

  • “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之二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任一林

    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12.7%!7月15日,我国上半年经济增速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持续释放的改革红利为“十四五”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交出了一份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经济成绩单”。

    改革潮涌,风正帆悬。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三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并赴多地进行考察,为全面深化改革谋篇布局。当全面深化改革驶向更深的水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锚定航向乘势而上,奋楫扬帆启新程。

    解决“改什么”,如何把握当下,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三五”收官,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十四五”开篇,一盘更大的发展棋局已然铺开,改革触及更深层次利益格局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有更多“硬骨头”要啃。

    2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这次会议提出五个“围绕”,为下一阶段改革如何向更深层次挺进作出部署——“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要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要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要围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

    从“国之大者”到“民生要事”,一项项内容列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日程,为改革目标打地基、立梁柱。

    ——从方向上,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互相呼应。

    ——从领域上,统筹经济、政治、生态等多领域改革,整体设计、协同推进。

    ——从重点上,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选取真正的重点堵点难点集中攻关,精准出台改革方案。

    击鼓催征,砥砺前行。上半年,习近平赴贵州、福建、广西、青海等地,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不断谋划改革全局、因地施策推动改革实践。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青海7月研究出台《青海省“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从五个方面安排182项重点改革任务;广西拟新推出107项改革举措;西藏积极谋划推进一批切口小、见效快、群众直接受益的改革事项……“十四五”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正铺展开来。

    着眼“怎么改”,如何乘势而上,将改革不断深化?

    “十四五”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动力,需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魄力,需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毅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提出了“要有系统观念”“要有辩证思维”“要有创新意识”“要有钉钉子精神”四个重点。对新时期深化改革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之路提供了方法论。

    这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改革——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监管创新”……纵观今年三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创新”是贯穿始终的高频词。

    “十四五”乘势而上书写“中国之治”新篇章,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创新改革“组合拳”,形成“1+1>2”的“化学反应”。

    这是需要不断深化的改革——

    1921-2021,走过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不断破冰突围、攻坚克难,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

    在福建,三明医改以药品耗材治理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医药、医保、医疗改革联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3月,全国两会后习近平首站考察来到三明,再次“点题”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开篇明确提出,在三明市建设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加大经验推广力度。

    正在三明挂职锻炼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对记者说,三明医改、林改等走在全国最前列,改革成效有目共睹、改革示范效应不言自明。

    明确“为谁改”,如何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牵着“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反复强调。

    民生无小事,全面深化改革应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今年以来,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人民生活带来切实“利好”,成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民生幸福指数上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稳就业,今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3.5%。

    抓教育,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保健康,3月,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启用,清退“僵尸药”、新增抗癌药、覆盖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品、新纳入药品平均降价50.64%;7月,《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印发,提出8方面主要任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如今,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医疗保障……困扰百姓的“小麻烦”,一次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一点点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化改革之路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必将不断取得新进展。

  • “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之三

    新征程上,更要厉行法治

    梁秋坪

    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唯法为治。

    “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切实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成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引,法治建设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顶层布局 指引法治中国行稳致远

    阔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将如何继续开辟自己的法治道路?

    “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字字千钧,为我国法治建设锚定航向、擘画蓝图。

    法治中国乘风破浪,离不开思想灯塔的定向领航——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为续写法治中国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中国之治”的圭臬,奉法强国的指南,掀开了法治中国建设崭新篇章。

    法治中国扬帆起航,离不开科学规划的精准指引——

    “法治建设规划,事关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全局。”《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出台,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形成,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

    与此同时,各地法治建设步履铿锵,纷纷出台五年法治建设规划,搭起法治建设“四梁八柱”:浙江瞄准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总目标统筹布局;上海从“人与法治”“城市与法治”“开放与法治”三个层面谋划推进;江西围绕5个方面22项主要任务精准部署……

    规划引领未来,行动决定结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铸就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基石。

    良法善治 筑牢法治中国大厦地基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政法战线全线发力,为“十四五”良好开局贡献法治力量。

    开局起步,立法先行。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出台期货法、印花税法等,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社会救助法、法律援助法等,积极回应民生诉求……一部部事关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相继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法治基础。

    提步加速,司法护航。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机制;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推进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试点,加强知识产权法院建设;优化互联网法院、智慧检务建设……一项项改革举措次第推出,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注入法治动能。

    平稳运行,执法亮剑。公安机关剑指国家安全、经济金融、涉黑涉恶、网络等领域犯罪乱象;司法行政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政务部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一件件便民惠民措施陆续出台,为平安中国筑牢法治根基。

    今年以来,我国法治体系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格局成效日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正转化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民为主体 彰显法治中国本质特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人民”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亮底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部署法治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四五”开篇,“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融入到法治建设的“施工”全程。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政法机关重拳出击保民生——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云剑”“净边”“昆仑”“断卡”“猎狐”“团圆”等专项行动;各级法院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减少当事人诉累;检察机关深化检察供给侧改革,做实检察公开听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工作。

    围绕群众多元法治需求,公共法律服务向更多人敞开大门——

    为保障老年人、农民工等困难群众权益,继续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将支持办理案件约40万件;为助力中西部地区法治建设,继续实施“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项目,今年已选送251名志愿者;为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自今年5月起,在全国开展为期两年的“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各项改革直面人民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一道时代的鲜明烙印。

    新征程,法治中国梦想熠熠生辉。走向“十四五”时期的法治中国,我们期待更多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未来,仍要埋头真抓实干,迈出坚定的法治步伐。 

  • “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之四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宋子节 黄玉琦

    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仲春时节,在福建武夷山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时表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立足“十四五”,我们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

    孕育沃土培根铸魂,传统文化根脉开出时代之花——

    时光回溯到千年之前,泉州人遣舶祈风向海而生,成为“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千年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度登上世界舞台成为焦点。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字字千钧。

    今年,习近平察看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点赞非遗项目苗绣、加牙藏毯、沙县小吃……循着习近平的“文化足迹”,积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底气,以优秀传统文化之魂,涵养新时代精神。

    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还看今朝,凝聚在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正升腾为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9个“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名字熠熠生辉,如一盏盏灯汇聚成具有时代特质的光芒,为新时代奋斗者立起标杆;

    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建立完善,各地积极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文明城市、美丽乡村再谱新篇;

    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在全国铺展开来,理想信念教育正在常态化制度化推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共同探讨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传统文化润养民族精神根脉,榜样力量引领国家事业发展,文明工程建设推动人民素养提升……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孕育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营造公共文化空间 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

    “像一根火柴在摩擦中燃烧,黑暗的夜空出现了光明。”

    今年,《觉醒年代》《1921》等一系列主题鲜明、艺术精湛的作品横空出世,掀起观影热潮。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习近平指出。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如今,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持续完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扩大。不少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作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古老民族的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有了文化幸福感,才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四川旺苍县挂起图书漂流柜,让书香“走”在乡间小路上;湖北宜昌古夫镇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组织文艺演出队伍,涵养乡村文化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能够更好适应人民改善生活品质新期待。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4月,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

    如今,当人们流连于碧水青山,徜徉在古老坊巷,汲取这一片热土璀璨文明的丰厚滋养,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正在迎来新机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载体。浙江城杨村改造提升公共空间,以艺术赋能村庄;江苏宜兴开发文化旅游康养项目,打造太湖生态保护“新引擎”和文化旅游“升级版”。

    “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3月,习近平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促进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技术、模式、业态、场景等融合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业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骥这样谈到。

    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体制改革释放活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升文化治理效能,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问题,为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有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说——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实习生刘佳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 “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之五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王潇潇 于子青

    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已然开启。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内蒙古的一大战略定位——“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内蒙古自治区将围绕“一线一区两带”的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布局,全面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持续推进防沙治沙,扎实推进林长制,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奋力把祖国北部边疆打造出更加亮丽的风景线。

    6月9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特别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坚持生态优先作为第一抉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把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青海更是加强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任务及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任务,大力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使得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

    7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7月23日,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为了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1月24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这是首部关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法规;8月3日,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将麦地卡、色林错、玛旁雍错、拉鲁、年楚河、江萨、拉姆拉错、朱拉河、拉妥、约雄高山冰缘、娜若、嘉乃玉错、昂孜错-玛尔下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等15处湿地列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重要湿地,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工作……

    “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十四五”正是关键时期。

    3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会上,习近平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4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为此指明了方向——

    在中央部署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

    北京提出要“突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支持绿色金融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升级”;河北提出“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措施,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辽宁将“科学编制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建设碳交易市场,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重庆提出“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蓝图已经绘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广阔。

    “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就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使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始终牵挂于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民生热点,各地纷纷打响新一轮“环境攻坚战”。

    上半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百日攻坚行动”等多项行动,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9天; 河北廊坊打响臭氧污染防控攻坚战,制定印发《2021年廊坊市臭氧污染防控指导手册》,号召公众共同参与;四川成都将“生态惠民示范工程”作为“十四五”期间成都规划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 

  • “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之六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黄子娟

    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起步之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把握强国强军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十分紧要的一步。要坚定决心意志,增强紧迫意识,埋头苦干实干,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统帅引领三军踏上中国特色强军新征程。

    铸魂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重大结论。”

    ——习近平

    听党话、跟党走,是我军的军魂,也是90多年来人民军队百折不挠、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回望历史,观照现实。征途如虹,军魂永固。

    党旗领着军旗走。夯实建军之本——

    3月24日,习近平在视察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时强调,“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党指挥枪”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自2021年1月1日起,《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正式施行,为加强新时代军官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支撑。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的根本原则。

    军旗跟着党旗走。铸牢强军之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人民军队就能不断发展壮大,党和人民事业就有了坚强力量支撑。”

    八一前夕,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诞生于秋收起义的“红一连”,毛主席亲自在该连建立党支部,并发展了6名党员,开创了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

    扎深了根、铸牢了魂,全军将士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听党指挥、坚守忠诚底色、坚定维护核心。今年以来,不论是硝烟弥漫的维和战场,还是险象环生的边陲一线,抑或是高手云集的国际赛场,官兵们都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胜仗

    “要坚持以战领建,强化战建统筹,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形成战、建、备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月4日,习主席签署中央军委2021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提出四个“深化”,为如何全面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作出部署——“深化实战实训”“深化联战联训”“深化科技强训”“深化依法治训”。

    确保军队建设“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坚持以战领建,强化战建统筹”,这是三军统帅向全军将士发出的瞄准百年强军目标“强行军”的新号令。

    ——绘蓝本。 经习近平批准,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决定》,为加快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立起大纲。

    ——指方向。习近平视察看望空军航空兵某师时强调,现代战争中,制信息权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要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加紧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针对性对抗性训练,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提升。

    ——砺胆魄。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武警部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队某部特战一中队“反恐尖刀中队”荣誉称号,要求全军部队培塑迎敌亮剑的英勇作风,大力弘扬我军特有的革命精神,磨砺战斗意志,锤炼战斗品质,面对考验勇往直前,面对危险无惧无畏,锻造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血性胆气。

    从塞外北国到南海前哨,演训场上勾勒出一幕幕披坚执锐、浴火淬剑的蓬勃景象:陆军某航空兵旅低空突击专攻险难课目、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海空协同精研攻潜战术、空军某基地实兵交锋磨砺体系利刃、火箭军某导弹旅开展红蓝对抗演练锤炼应急应变应战水平、战略支援部队某部要素联动促进快联快通、武警山西总队某部严抠细训砥砺反恐尖刀……

    创新

    “要加强创新突破,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能,确保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我军建设发展。习近平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用科技、创新点燃强军兴军的强大引擎。

    领袖的嘱托——

    3月9日,习近平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要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

    7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

    领袖的足迹——

    4月23日,军迷眼中科技感“爆棚”的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长征18号艇、大连舰、海南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集中交接入列。习近平出席交接入列活动,登上新入列舰艇,检阅舰艇仪仗队,察看有关武器装备。

    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批入驻人员,这是几代“神舟”团队自主创新、不断突破的结果。6月23日,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全军各级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创新观念、弘扬创新文化、优化创新机制、厚植创新潜力,汇成了科技强军的强大奏鸣,驱动着一个个创新成果转化为部队战斗力。

    看,蓝天白云,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紧盯科技前沿、更新训练理念,以人工智能升级模拟训练,“AI蓝军”成为空战“磨刀石”,催生新质战斗力。

    看,碧波万顷,海军多支编队互为对手展开多维对抗,练联合、练体系,锤炼多种新战法新打法。

    看,雪域高原,陆军某旅组织实兵演习,新型步战车、新型防空导弹一一亮相,火力指数“爆表”。

    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军官兵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下步履铿锵,在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征程上奋勇前进。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